一场疫情,让更多的人懂得了出门要戴口罩,也让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开始注意讲究公共卫生。
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乱扔烟头一直是公共场所难以治理的“顽疾”,特别是随地吐痰,无论是城市管理者去耐心劝导、还是城市管理部门出台一些地方政策进行相应的处罚制止,似乎都没有起到过太大的作用。今年6月1日起,市民在公共场所不可再一“吐”为快了。全国首部专门聚焦治理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问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文明入法、德法共治,以“硬制度”促进文明习惯“软着陆”是形势所向,更是城市文明发展所需。《规定》的施行,从“小切口”入手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将真正祛除“随地吐痰”这一“顽疾”。
前段时间,记者采访过山西省人大代表、离石区环卫工人林银连,在与她谈起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的事情时,她直摇头。最让林银连头疼的就是一些市民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问题,而随地吐痰更让她和他的同事们烦恼。
这个话题同样引起了市人大代表、离石区信义镇环境卫生监督员郭雪梅的兴趣。她说,信义镇是离石区美丽乡村示范乡镇,这几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加速推进,外来游客多了,环境卫生工作任务重,压力也大,相关部门必须要真正重视这一问题。
提起省里出台的《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林银连和郭雪梅举双手称赞。“随地吐痰是城市的一种通病,之所以‘久治不愈’,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如今通过立法来禁止随地吐痰,可谓对症下药,相信《规定》在实施后能有效减少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行为。”林银连说,“培养良好的习惯、素养,更要从少年儿童做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担起此重任,将《规定》学习纳入到日常教育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祖国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离石区水西小学德育副校长张丽云如是说。
不难看出,《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不分章节,共18条,主要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治理原则、部门职责,公共场所管理单位、自治组织、公民的义务,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法律责任等。
全省禁止随地吐痰的公共场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文体活动场所;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教学工作场所;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办公、生产场所;书店、超市、商场、商店、农贸市场、酒店、饭馆、宾馆等经营场所;歌舞厅、咖啡厅、酒吧、网吧等休闲娱乐场所;道路、机场、车站、码头、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广场、公园和居民小区、零散住宅群、城中村的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电梯轿厢等公共密闭空间;其他公共活动场所。
《规定》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劝阻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行为,并可以通过拨打举报电话、向举报平台发送照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设立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平台,受理举报。查实举报情况的,可以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并保护其身份信息安全。
《规定》明确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或者其依法委托的单位责令清除痰渍,并可以予以警告;拒不清除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在室外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处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在室内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处二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的罚款;在公共交通工具、电梯轿厢等公共密闭空间内随地吐痰的,处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违反《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责任细、力度大,为的是给城市一片洁净,为的是还城市一个文明。小小一口痰,病毒千千万;随地乱吐痰、陋习危害大;防疫靠大家,吐痰讲方法……在街头走访,大部分市民都能认清楚随地吐痰的危害性,大多数市民对随地吐痰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疫情以来,告别不良陋习,争做文明市民 ,成为广大市民追求文明生活的新风尚。
随地吐痰者戒!城市的文明整洁需要市民的共同维护,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不但是自身文明素质的缺失,更折射出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此,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拒绝随地吐痰,争做文明吕梁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和监督者,让吕梁变得更美、更靓、更整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更暖、更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