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和“交总账”之年。兴县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5月11日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市委“1916”年度行动计划,坚决扛牢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紧盯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紧盯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紧盯边缘户防贫返贫,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全面固底板、补短板,全力守底线、争上游,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决战完胜、完满收官。
一是坚决兑现军令状,集结力量大总攻。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聚焦交总账目标,针对性制定兴县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工作方案,精准实施脱贫攻坚“1937”年度计划,紧盯“一个目标”、推进“九大任务”、抓实“三个举措”、强化“七项机制”。召开县委常委会9次、政府常务会10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11次、各类推进会16次,及时研究部署,持续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强化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严格脱贫不脱责任要求,在强化脱贫攻坚“双组长”责任制、县级干部包联乡镇工作制、片区作战制的基础上,安排17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下沉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每周至少两天一线工作,带头一线落实、一线督导。乡村干部、三支队伍4夜5天在村在岗工作,坚持节奏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和视频会议每周随机调度,及时研究工作,随机抽查乡村两级在岗情况和工作落实情况;县纪委抽调专人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确保三支力量履职尽责;对今年确定的4项重点工作,全部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拉出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倒排工期、销号管理,每半月督查一次,全县通报。强化扶贫资金投入;新增财力优先保障脱贫攻坚,今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45亿元,已全部拨付;计划整合资金3.23亿元,已整合2.85亿元、支出1.52亿元。强化抓党建促脱贫;常态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7个,年底前村集体经济可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37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已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推荐市级担当作为干部24名、近期拟推荐表彰县级担当作为先进典型100名。强化群众内生动力激发;利用好乡村大讲堂,常态开展感恩奋进教育;依托“爱心超市”,广泛开展群众讲政策、农村环境卫生联帮联治、爱国卫生运动季、文明户评选等活动。
二是聚焦脱贫交总账,减贫防贫两手抓。今年以来,县委政府把未脱贫人口和“两类户”群体的帮扶及增收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649户1456名未脱贫人口、812户1962名脱贫不稳定人口、774户1749名边缘易致贫户,逐户研判,坚持“一户一案、一户一策”,实行台账式管理,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未脱贫人口和“两类户”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首先聚焦未脱贫人口实行挂牌督战;对未脱贫人口超过100人的5个乡镇、超过10人的34个村实行挂牌督战,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副书记分别担任5个挂牌督战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成立9个督战小组巡回督战,逐月通报督战情况。对照致贫原因,坚持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在继续落实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帮助发展产业84户,引导外出就业178人,解决公益岗位335人,兜底保障489户。同时盯紧“两类户”防止返贫致贫;健全完善防贫返贫预警监测机制,针对脱贫不稳定户812户1962人和边缘易致贫户774户1749人,建立监测管理台账,实行动态监管,每月排查核查,及时掌握返贫致贫风险信息情况。常态监测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及时排查发现问题隐患并抓好整改落实工作。按照返贫和致贫风险,实行因户施策、因人预防,在落实好“3+1”政策保障的同时,帮助发展产业254户,引导就业440人,解决公益岗位699人,兜底保障640户,预防措施覆盖率达到100%。并统筹“一保通”与临时救助全面兜底;整合农林保险8个险种、健康保险、脱贫返贫保障险及自然灾害伤亡险等,投入1294余万元启动“一保通”扶贫保险工作,构建防范返贫致贫风险保障体系。目前已实现农户“一保通”全覆盖。统筹发挥临时救助在防范返贫风险中的作用,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重点关注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实施临时救助2463人次19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94人次95万元。
三是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提质提效固底板。县委政府把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环节和重点工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作为检验脱贫成色的关键指标,持续抓手上、落实工作中,扶持“222+N”产业提质增效。在“222+N”产业覆盖全县所有农民的基础上,围绕提质增效发展目标,着力扶持基地项目、经济合作总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突出抓好总投资1.2亿元的14 个乡镇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和村级产业基地建设,对每个园区项目扶持资金从去年的500-800万元增加到800-1000万元,力争实现乡乡有园区、村村有基地。同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投资600余万元建设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中药材加工厂1座,投资2.7亿元建设5000头种猪、50000头生猪养殖项目,投资3615万元建设1000只种羊、5000只湖羊养殖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稳定就业做好疫情加试题。为群众免费提供驾驶员、烹饪、面点等多工种培训,努力实现人人持证、一人多证。全力做好疫情加试题,积极鼓励群众务工就业,对省内、省外务工群众每人分别补贴800元、1000元;充分发挥就业工作站、联络部、务工协会作用,加强与各类用人单位和家政公司的对接联系,帮助群众外出就业19871人,县内企业提供临时性岗位5000余个,“春风行动”就业800余人,3个扶贫车间扩容安排就业430人,开发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2897个,利用光伏收益开发公益岗位11318个,全县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可每户实现1人就业;并强化“3+1保障”筑牢民生基础。全面落实了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启动建设标准化幼儿园17所、小学1所、县级职教中心和友兰中学附属初中。投资7亿元的兴县人民医院正式投用,设置床位600张、日诊量2000人次。开展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调查、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和“双签约”活动;对未脱贫人口进行了点对点健康随访服务。实施危房改造“动态保障”,对符合政策和条件的151户危改户全部改造完成。对3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巩固提升,全县所有行政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
四是集中力量抓重点,巩固提升扩战果。持续推进易地搬迁、生态扶贫、光伏扶贫和贫困村提升四大工程,进一步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在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收官战方面,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的重要指示要求,破解拆除复垦难题,严格执行“一户一宅、住新拆旧”政策,实行差异化奖补,引导群众早搬迁早拆除早复垦。目前,全县完成拆除157个村,复垦115个村1926亩土地,土地增减挂交易1508亩,复垦土地增减挂交易9月底前全部完成。持续夯实产业支撑,整村搬迁村在去年退耕还林、光伏收益、技能培训“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又实现了土地流转全覆盖,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实施就业扶持,综合扶贫车间就业、公益岗位就业、安置点农业产业园就业,确保了每户搬迁户至少有一人就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有安置点实现路、水、电、网络、电视“五通”,活动广场、购物点、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六有”,城区安置点建立了社区,乡镇安置点全部设立移民新村组织或党支部、党小组。持续推动生态与脱贫双促进方面,今年计划造林20.2万亩,春季完成造林16.9万亩,有258个专业合作社参与造林,带动3354名贫困人口人均劳务收入5548元;聘用护林员1579名,其中贫困户护林员1401名,年人均管护工资6000元。深化拓展生态扶贫机制,规范股比结构,拓宽经营范围,合理分配收益,明确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不低于15%,群众股份不少于65%,领办人股份不高于20%,引导合作社这一新型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林提质增效、黄河沿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改造、小型公益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打造增收与增绿互促双赢的升级版。同时,不断扩大光伏扶贫带动性,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深度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今年第一季度,村级光伏电站结算收益772.7万元,分配到村606.5万元,村均收益达到2.08万元;计划实施“光伏+”项目1000亩,目前已完成440亩、正在实施560亩。全面抓好贫困村巩固提升工作。今年提质提升改造农村道路19.2公里、完善乡村道路安防工程23.29公里。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季活动,投入2390万元对全县行政村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同步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14个。
五是瞄准问题补短板,整改清零提成色。县委政府始终把问题整改作为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抓手。围绕高质量交好脱贫攻坚总账,紧紧抓住“最后一次整改机会”,采取一督查、二整改、三验收的办法,对所有问题逐条逐项分析研判,制定整改方案,实行项目化管理、台账式销号,由包乡镇县级领导亲自抓、督促改,组建9个专项督查组,对问题整改全程跟踪督导问效,全部提级验收。扎实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全面检视去年以来上级反馈问题的整改,突出抓好摘帽公示期间群众反馈的14条问题和2019年第三方评估反馈的5条问题的整改,特别是针对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山西的问题,举一反三排查整改问题5条,目前所有问题已全部整改清零。高度重视信访舆情反映问题查实化解工作,去年以来接收国家层面反馈涉贫信访案件已全部查实化解。在此基础上,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随时发现”和“随时整改”相结合,拾遗补缺,强弱补短,坚决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形成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完胜,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 (张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