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兴县

兴县

多渠道兴办产业 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

本报讯 近年来,兴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指示要求,积极兴办产业,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县一业一联盟、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产业发展部署,立足兴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确立了“222+N”产业增收路径。“222”,即农民人均2亩优质小杂粮、2亩经济林、2亩中药材;“N”,即马铃薯、食用菌、畜牧养殖、光伏、电商等。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每亩年平均收入1000元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每亩年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红枣、核桃等经济林达到58万亩,每亩年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建设绿色优质马铃薯基地5.1万亩,每亩年平均收入1400元左右;发展食用菌540万棒,每棒年平均收入3.3元;设施蔬菜1000余亩,每亩年平均收入4万元左右;发展规模养殖场176户,每户年平均收入16万元左右。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全县投入2.23亿元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对小杂粮产业基地种植户提供优质种子、配方肥;对种植中药材的贫困户每亩补助400元,对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每棒补贴3元,对蔬菜种植户免费提供种苗。2019年为每个乡级产业园区下拨项目扶持资金500-800万元,为村级产业基地下拨扶持资金30-50万元。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优先在用地审批、三通一平、金融贷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创新组织形式,采取党支部牵头、组织全体村民参与入股方式,全县组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383个,24万农民入社,入股资金900余万元,盘活各类集体资产2230万元,利用土地4万亩。合作总社通过开展土地流转、生产托管、订单种养、实施退耕还林及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等业务,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同时49176名社员参加合作社劳动人均增收708元,其中贫困户社员19380人、人均增收930元。三是壮大带动主体,建成乡级产业园区项目3个、村级产业基地项目141个,带动全县17个乡镇3321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3214户。通过贷款贴息、扶贫周转金使用、风险补偿金投入、粮油奖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形式,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养殖专业合作社200家,加工专业合作社270家。2014年以来,山花烂漫公司发展订单种植2014户,建成绿色谷子基地2.2万亩,有机谷子基地4000亩,谷子良种繁育基地2800亩,无公害豆类基地9万亩,带动90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四是培育特色品牌,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杂粮基地共39万亩,无公害、绿色马铃薯基地共7万亩,无公害蛋鸡5万只,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58个。认证“兴县小米”地理标志产品。在中央、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推介兴县小米、兴县老陈醋,在山西境内高速公路、飞机场、火车站等场所设立了宣传牌匾。运用电商推广区域特色品牌,清泉醋业、山花烂漫等绿色有机农产品搭上了互联网平台;支持鼓励企业参加展会,2019年在太原举办了首届兴县特色农产品展销暨文旅推介会,打响更多兴县品牌。 (张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