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愣愣(离石区信义镇崖窑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记录人:本报记者 冯凯治
通 讯 员 王晶晶
我叫王愣愣,今年54岁,是离石区信义镇崖窑湾村人,因病致贫。2014年识被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开始养牛,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
现在我养了26头牛,一年光养牛就能收入3万多元,一家人也搬进了新房子,生活越来越好,真的很感谢国家对我们贫困户的帮助!唠起眼下的好日子,面对采访我有种“想藏都藏不住”的开心。
以前的日子真难熬,老伴常年治病服药,我也有点残疾,儿子大学毕业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家三口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我的身上。生活的变化,还得从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
之前,我们一家人住的两孔土窑洞破旧不堪,下雨天窑洞渗水,住在里面心里总是不安。前两年,我沾了国家对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的光,政府补贴了1万元,自己也筹集了一些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居住条件一下变了样。
虽然政府能帮咱一时,但是不能帮咱一世呀!怀着感恩和内心的不甘,2015年,驻村帮扶干部薛媛经常来我家唠家常,了解到我以前养过牛,对养牛也比较有经验,于是便建议我走养牛挣钱的路子。我觉得这个建议可行,就和别人合伙购买了两头牛进行养殖,正式走上了养牛的道路。
2017年,政府给了我2000元的养殖补助,我感受到了政府的帮扶政策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让我养牛的心劲更足了。
2018年,我又从银行贷到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买了10头母牛,每天起早贪黑,照顾牛儿的吃喝拉撒,专心养牛。牛鼻子上没汗,肯定是生病了,牛气胀,可能是喂草料多了……这些年,我积累下不少养牛经验,也算一个养牛“土专家”了。
2019年,我养的母牛生下了10头小牛犊,通过出售小公牛犊,当年仅养牛一项就收入2万多元,家里的日子过得宽裕了,老婆儿子的幸福笑容也经常挂在了脸上。
脱贫致富奔小康等不来、靠不来、要不来。只要吃苦耐劳,经营好我的牛产业,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我也没啥本事,就会养牛,有机会我还要扩大养牛规模,到时牵头成立一个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动其他村民加入养牛队伍,和大家一起赶着牛儿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