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命题。通过改革创新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科学高效开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制订并印发了《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体青字〔2017〕99号)。接着各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切实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解决好突出问题,进一步夯实体育后备人才根基,确保竞技体育后继有人等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指导建议。
吕梁市体育运动学校作为我市唯一的一所专业体育运动学校,办什么样的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办学育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才能为我校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做好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以校园足球为例,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我作为足球高级教师,根据自己对本职工作的构思来谈谈我对校园足球发展五年来的理解。
一、推进校园足球工作是足球事业发展的基石
过去五年教育部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校园足球制度、文件,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可以说经过五年努力,校园足球工作开始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现代足球普及程度和竞技水平与传统足球强国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相信中国足球只要走上了正轨,就不怕路途遥远。让我们感到万分自豪的是,当前,发展足球运动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家大事,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和最高领导层关心的一件大事。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业已成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足球事业,积极发展足球运动,积极推进足球改革,积极推广全民足球运动,给予了有力的、持续性的支持。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我国正在培育全社会足球文化,让积极向上的足球文化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二、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普及为主,凸显全面育人
坚持面向人人、男女均衡,充分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学会助人、学会自律。经过推广普及,目前校园中踢球的人多了,会踢的人多了,踢得好的人也多了。
从足球来讲过去五年校园足球工作确实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经常有人会问,校园足球做了五年,怎么效果不明显?这涉及到青训的问题,如果说五年前开始搞校园足球,经过五年全员参与,真正做到教会、勤练、常赛。从高中来讲,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但是如果是高中才开始的校园足球工作,小学、初中没有参与过,不可能成才。最好的是什么?就是过去五年,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过去五年校园足球效果应该能够显现,事实上确实如此。过去五年,我们的小学一直到今天初中学生,全国校园足球的最佳阵容和过去相比有了质的提高。不光是我们自己说,我们请到的国际上的足球专家,来看了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夏令营的训练比赛之后,他们说我们小学队伍、初中队伍的水平,全国最佳阵容的水平在技战术体能上已经接近世界强国的水平。他们缺少的是比赛的经验。
(二)深化教体融合,共推青训发展
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足球落后面貌,必须深入了解客观真实的情况,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摈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必须真正认清问题所在,下大决心实现战略的转移,从根子抓起,做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有希望。从战略的高度看中国足球,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家队的水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也是足球人口的小国。足球运动很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和心智,中国肯定有很多足球天才,但这些天才可能没有参加足球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中国足球人才极度匮乏的原因。寄希望于请一两个好教练,挖掘一两个好队员,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在短时间内把国家队水平搞上去是不现实的。
对比足球强国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扎扎实实做好草根足球和青少年发展的工作,要立足本国实情和特点,建立一套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长期发展计划,通过高质量的教练员培训,长年系统坚持高水平的青少年选拔和培养工作。因为只有广泛牢固的根基基础,结合科学选材与精英训练,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优秀足球人才。
(三)试点幼儿足球,注重兴趣培养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教育专家认为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70%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而在关键期中体能发展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体能培养中足球是最好的运动。幼儿园启蒙阶段,通过音乐、美术和运动激发孩子的灵性,在孩子心里埋下文化的基础和种子。小学的时候,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热爱,培养他的团队意识。2019年3月,教育部决定开展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工作,这是继足球特色校后校园足球向下延伸迈出的关键一步。培养足球人才,要紧紧抓住3-6岁幼儿的运动兴趣、习惯、认知和技能产生发展的关键期,尊重规律,以游戏、兴趣为主,引导各类幼儿园广泛开展幼儿足球活动。同时,加强培养专业的幼儿足球教师。
(四)搭建竞赛体系,提高竞技水平
坚持“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扎实做到扩大分母抓普及、做强分子抓竞赛、师资队伍抓培训、提高质量抓标准、保障条件抓短板、加强管理抓协同、扩大视野抓交流等“七个抓”,抓牢抓实抓准核心点。
开展面向人人的校园足球竞赛是帮助学生实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关键,也是促进足球技能提高,培养后备竞技人才的重要支撑。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在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深入开展校内班级和年级竞赛的基础上,在全市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并不断完善联赛制度。促进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比赛场次、参赛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形成“班班参与、校校组织、地方推动、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校园足球竞赛格局。
(五)打通升学通道,促进人才成长
校园足球不仅实现了大规模的普及,而且在建立教学、训练、竞赛和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开始不断涌现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打通了一条校园足球成才发展通道,不断吸引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支持孩子参与足球运动并将其作为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选项。
(六)强化师资培训,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键在教练员。教练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竞技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我们教练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专家型教练队伍更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要把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练队伍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
1、加强我市足球教练员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教练员培训。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练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每年参加各类教练员培训班,去优秀足球运动队学习交流或跟队训练尤为重要。
2、提高我市基层足球教练员水平。成立教练员专家团队,发挥在岗和退休高水平教练员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到基层支教、指导训练等方式,提高基层足球教练员执教水平。支持教育部门利用学校教师编制,引进足球高水平退役运动员到学校任教。
3、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制定教练员任期目标、竞争择优、考核奖惩、福利待遇实施办法。建立教练员能上能下工作机制。完善运动员输送奖励和大赛成绩奖励办法,调动教练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每一名足球工作者都要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足球及中国足球发展的殷切希望,牢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执教水平,提高治理能力,继续做大分母、做强分子。我们坚信,只要校园足球沿着正确的道路,举国家之力,调动社会优势资源,齐心合力,久久为功,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青训道路,为中国足球腾飞壮骨强筋、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