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挤敌人”斗争:抗日游击战的战术典范

时间追溯到1944年9月,毛泽东得知八分区交城芝兰日寇据点被“挤”掉的消息后,当即向晋绥分局电示:“在其他各分区也令他们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

9月25日,记者从交城县出发,沿320省道再转219省道的西北方向进发,约40分钟就到了芝兰村。步行至村外不远的山岭最高处,便是当年的芝兰日寇据点,这里是荒山秃岭,植被较差,视野宽阔,周围整个西冶川的环境一览无余。虽已无战争遗迹,但不难看出,战略位置极佳。

1942年10月,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精神传到了晋绥区。当时战情十分危急,日寇在交城岔口、芝兰、草庄头等5个要害处建立新据点,犹如5把尖刀插入根据地心脏。

尤其是八分区根据地,作为最前沿的交城山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了2/3以上,仅剩离据点较远的17个行政村,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敌人对我山区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部队和群众缺衣少粮,时间一长,战士们体质下降,非战斗减员越来越多。部队活动范围也仅限西北部山区交通不便的狭小地区。延安通往晋冀鲁豫、华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通道受到严重威胁。”交城县文史研究院负责人张其豪向记者讲解。

当年12月,根据晋绥分局会议精神,八分区召开“挤”敌斗争会议,成立对敌斗争委员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开展全方位对敌斗争,并作出以围困交城芝兰、交西岔口两据点为重点的作战部署。

会后,八分区各县成立对敌斗争委员会。

1943年2月底,部队和民兵掩护芝兰据点周围7.5公里内的群众全部迁到根据地,使据点周围一夜间成为“无人区”,对芝兰村实行坚壁清野。

群众转移后,八分区部队与游击队开展灵活的游击战,有利就打,做到打得准、打得狠。3个多月时间,八分区军民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歼灭日伪军360多人。仅一个月内,交城民兵袭敌43次,打击外出抢掠之敌,歼敌伪8名,夺回耕牛8头,使横行无忌的日军龟缩在据点,不敢轻易外出。

同时,镇压汉奸,彻底摧毁了40多人的敌伪特务网,使敌对外联系陷入瘫痪。建立起自己的秘密情报网,选派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打入敌人内部,并使“维持会”成为抗日的秘密联络点。在据点10公里外的村召开群众大会,恢复抗日民主政权,重建民兵和群众组织,开展群众性防奸自卫运动。

为彻底把敌人“挤”走,游击队集中于敌人据点周围活动,白天派神枪手打冷枪,半夜放鞭炮,敲锣打鼓,使敌人惊恐不安,难以正常生活。

“芝兰村有口井,离炮楼数百米,神枪手就躲在山梁专门射杀挑水日军。歹毒的日军抓老百姓逼迫他们挑水,民兵只好想办法切断水源。日军派日伪军到附近山沟驮水,民兵小分队又在必经之路多处地点设伏,只瞄准日伪军开枪,打完就转移。”张其豪向记者讲道。

切断水源,敌人必须靠外运补给,分区部队、游击队和民兵又在交通线伏击,断绝敌人生活来源。同时派专人对敌人全天候监控,使其粮草短缺,睡不好觉,困在碉堡内,不敢外出一步。

4个多月后的7月21日,在附近据点日军接应下,芝兰与岔口两个据点的日寇炸毁碉堡,狼狈而逃。由此,八分区的战局由被动变主动,将对敌斗争中心转向晋中平川。

《山西日报》记者燕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