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八路军,其次是阎锡山与我们合作。由于这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在一个省范围的伟大胜利,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山西的成功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芒照耀三晋大地,而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和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则是这一统一战线的两个具体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它们以特有的形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组建抗日武装部队,掌握抗日民主政权,为开创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抗战局面,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光辉的业绩,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从全面抗战开始,牺盟会就把组建抗日武装当作工作重心,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总队宣告成立。9月间,决死队发展为4个总队(团),后发展为4个纵队(旅)。除决死队外,还成立了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政治保卫旅(二○九旅)和暂编第一师等武装。到1939年12月,山西新军共发展为9个旅50个团,总兵力达7万多人。山西新军中普遍建立了共产党组织,政治委员和政工干部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山西新军实质上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后,山西新军同八路军密切配合,在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党在山西运用统一战线掌握了抗日政权,山西全省有7个专员公署,到1938年夏,有5个由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主要领导,全省105个县中,有70个县的县长由共产党员担任。牺盟会还大力宣传、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到1939年夏,牺盟会领导下的各界群众救国会会员达300多万人,各界人民群众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为抗战的发动和发展,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扩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7年9月初,周恩来、彭德怀等到达山西,协商有关八路军赴晋对敌作战事宜时,又议定了建立有各方代表参加的战地动员委员会问题。9月20日,在周恩来的建议和推动下,战动总会正式成立。其动员区域主要包括晋西北、雁北和晋东北(后属晋察冀边区)和绥远、察哈尔。由爱国将领续范亭任主任委员,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等为委员。各级战动总会在发动、组织和武装广大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在山西实现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山西新军共辖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工人武装自卫旅、暂编第一师、二○九旅、二一二旅、二一三旅等9个师旅级单位。由于当时许多抗日军队的驻地和活动区域往往是互相交叉着的,这里仅指新军各部队的主要活动区域。
决死第一纵队
除1937年9月、10月间一度活动于晋东北五台和盂县地区外,主要活动于晋东南北部沁县、沁源、安泽和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洪洞、临汾等县的同蒲铁路东侧及屯留等地区;另一部活动于正太铁路以南昔阳、平定、阳泉等地区。
决死第二纵队
主要活动于晋西南孝义、隰县、大宁、永和、石楼、蒲县、吉县等地区及同蒲铁路南段灵石、霍县、洪洞、赵城、临汾以东一部分地区。
决死第三纵队
主要活动于晋东南南部长治、长子、高平、陵川、壶关、阳城、晋城、沁水、安泽等地区。
决死第四纵队
主要活动于清源、徐沟、交城、文水、汾阳、平遥、离石、方山、中阳、石楼、临县、兴县、岚县、静乐等地区。
工人武装自卫旅
主要活动于太原、清源、徐沟、交城、文水、汾阳、离石、中阳等地区;另一部活动于神池、五寨地区。
暂编第一师
主要活动于晋西北神池、五寨、宁武、平鲁、岢岚、兴县、静乐等地区。成成中学游击四支队活动于绥远大青山一带。
二○九旅
主要活动于晋西南汾西、蒲县、孝义、灵石、隰县、石楼、中阳等地区。
二一二旅
主要活动于汾河以南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稷山、闻喜、新绛南垣等地区。
二一三旅
分为两个部分,旅直及五十七团、五十八团主要活动于晋西南汾河以北乡宁、吉县、汾城、襄陵、新绛、稷山、河津等地区;五十九团单独活动于闻喜、夏县、运城、平陆、垣曲、芮城等中条山地区。
本版图文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提供
文字统筹:王福光 邓伟强 王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