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世川 图/ 赵泉 武斌
“非遗+直播”接地气,让传统文化火热“出圈”,在线人数达1万多……直播活动让市民在“云”上品味文化大餐。孝义市文化惠民开启新模式,通过“云端”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新粉”。
时而碎步轻移,时而翻转腾挪。近日,在位于孝义市新义街道办贾家庄村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侯建川正围站在一幅五尺白色幕布后面,表演着传统皮影戏西游记中故事《大变化》,一个木偶,在老艺人两根细长竹竿的操控下演绎的活灵活现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令人难以置信;同时,在皮影木偶剧团跟随直播镜头,专业摄影棚、置景车间、道具仓库等设施呈现眼帘,摄影师、灯光师、美工、木偶制作师、服装师等正在有条不紊各自忙碌着。在道具制作室里,一排排纸做的木偶造型生动夸张,惟妙惟肖,在师傅的操作下活灵活现。在直播镜头前,随着“锵锵锵”的戏曲乐声,木偶美猴王孙悟空出场亮相,一段流畅的金箍棒表演引得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木偶在上,真人在下,台上的木偶瞬间活灵活现起来,在表演人员的操作下身着华丽服饰的木偶转起手绢、佛珠,还能空中翻腾,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让网友们点赞叫绝。
“这皮影木偶戏演得真是太精彩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时间太短,还没看过瘾呢,真希望再多演1个小时。”“没想到不出家就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皮影木偶戏表演,这不仅丰富了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2个小时的非遗直播,不仅直观地为网友们展现了孝义市独特非遗文化,更让网友们了解了孝义地域、文化特色,对孝义产生了浓厚兴趣。
“传承发展非遗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让非遗借助各方资源插上腾飞的翅膀。”孝义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直播+非遗”模式,不仅让非遗技艺以年轻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年轻用户关注,推动非遗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活化与创新。对非遗好物也是一次积极尝试,提振孝义文旅发展信心。
据了解,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宋代时传入孝义地区。其木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多样,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说。“两种形式”是指木偶和皮影,孝义木偶戏原来独立成班,后与皮影戏合成“灯影班”,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演皮影戏。“三种唱腔”是指皮腔、碗碗腔和中路梆子,孝义木偶戏最初演出时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和中路梆子(晋剧)演唱,后来又加入碗碗腔。皮影、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
孝义的皮影木偶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剧团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民间称其为“白昼木偶作怪,夜晚牛皮成精”。2006年,孝义木偶、皮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年间,孝义木偶戏仅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后经政府支持,逐渐走出山西,远赴香港、台湾及海外多国交流演出。现如今,皮影木偶作为孝义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正演绎着它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质,它所带来的传统文化魅力,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在直播现场,7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兴介绍,木偶表演者通过操纵木杖完成动作,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也称“举偶”。经过多年研究及悉心传授,大部分年轻学员操纵木偶技艺高超,不仅可以表演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佛珠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
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团长刘亚星告诉笔者,今年以来,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短视频,并定期开展网络直播,尽管目前他们的直播平台还没有形成流量爆款,但他相信,随着用户的积累以及对松桃苗绣精湛技艺的展示,一定会达到质的飞跃。
直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孝义传统皮影木偶戏赢得众多网友的点赞并表示,无论是惟妙惟肖的人偶、还是木偶操控者生动鲜活的表演技艺都是极其精彩的,做到了“人偶合一”,让网友们领略了“中国皮影木偶之乡”的独特魅力,彰显了孝义古老的文化传承。孝义皮影木偶戏承载着孝义的风俗民情、社会伦理、审美风尚等内容,在演出中不断发挥着惩恶扬善、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学、民俗学、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非遗文化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也打开了活态传承的机会之窗。孝义,是郑兴“割股奉母”之处,不仅因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又因是我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被誉为“戏剧之乡”。皮影、木偶、碗碗腔均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孝义的文化三绝。近年来,该市依靠当地群众,发挥专家作用,非遗文化走出“深闺”并大放异彩,尤为重要的是,孝义非遗文化渐渐从“静态传承”迈向“活态传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通过“非遗+直播”的宣传方式能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看到、闻到、尝到、触到”孝义非遗老字号的勃勃生机,让“冷门”的非遗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
“非遗+直播”的跨界混搭,一方面增加了市场对非遗产品的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有利于提升市场价值,让非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用先进技术诉说古老非遗故事,有助于技艺在传承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该市将进一步讲好非遗故事,展示非遗技艺,溯源“匠人、匠心”,让孝义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非遗是珍贵的,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为了让“非遗”重焕光彩,孝义市建立了“非遗”宣传普及机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保护工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组织专家、学者成立小组,建立传承人认定体系,组织申报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新“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与工作环境,为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创造条件。接下来,该市还将继续举办各类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推介孝义非遗文化资源,助力孝义文旅融合,同时联合各级部门、学校,推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校园中挖掘和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如今,孝义的木偶、皮影开始到全国各地演出,《花果山》《长袖舞》《疯狂吉他手》等剧目登上了国际舞台,据此拍摄的影视作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随着挖掘文化特质,走活态传承的路子,孝义的非遗文化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当非遗成为“网红”,古老的艺术散发出全新的时代魅力。“非遗项目不应该藏于深闺,而是要大大方方走出去,与市民交流分享,寻找传承与发展的空间。”孝义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期待非遗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融入人们的生活,浸润大众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