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发挥部门优势助力黄河文化传承和发展

□ 薛晓明 冯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地处吕梁山腹地的吕梁市,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明的滋养地,与黄河流域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皈依,把黄河文化与吕梁文化结合起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是吕梁文化发展中的寻根工程和魂脉所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坚持从吕梁实际出发,把黄河文化和吕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和吕梁晋商文化结合起来,和黄河码头文化结合起来,和村镇文化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和吕梁厚重的人文历史结合起来,特别是和推动脱贫攻坚的时代壮举结合起来,使夹在黄河千年文明史中的吕梁一页更加精彩绚丽,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史志部门来讲,当前要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以史志工作现代化、时代化、社会化为导向,存史修志和资政育人两手抓,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

深入抓好黄河文化尤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研究开发。红色革命文化是吕梁文化的第一品牌,是黄河文化的时代体现,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题攻关,强化项目牵引,集中力量推出一批体现黄河文化底色和烙印的文化成果,在900万字志鉴基础上,再出100万字的研究专著。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形成1000万字的史志成果。

加大吕梁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提升力度。临县伞头秧歌、汾孝秧歌、孝义碗碗腔、文水鈲子、岚县八音会等民间音乐古风悠扬,韵味醇厚。临县道情、离石弹唱、方山道教音乐原始古老。各地衣食住行、岁时年俗、婚丧嫁娶等礼仪习俗,蕴含着深厚的黄河文明,丰富着人们的美好生活。一批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中阳剪纸反映了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吕梁汉画像石留存了粗犷豪迈的黄河文明印记,道情弹唱表现了古代人民的心声,这些都展现出黄河流域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质朴的理想追求,是吕梁文化的又一品牌。尽快抓好文物复制、图片整理、科学技术处理等工作,为将来入展黄河文化馆、党史方志馆做好前期准备,既重要又必要。

注重黄河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整理保护黄河文化文献资料,加强对黄河文化文献以及回忆录、口述史、传记故事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黄河文化”专题资料库。注重原真性保护,对重要原始文献,参照古籍保护标准进行修复、保管和数字化。着眼于黄河文化档案的开发与挖掘,出版一批黄河文化档案资料。修缮保护黄河文化重点遗址遗迹,将黄河文化遗址建设保护同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做到“修复一批、整理一批、开放一批”。

推进黄河文化资源的数据化进程。摸清黄河文化资源底数,各县市区对当地黄河文化文献、资料、实物、遗迹和文艺作品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系统管理,科学分类,形成完整、准确、生动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完善黄河文化资源分级分类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实物和电子档案,形成市县两级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为黄河文化旅游的传承保护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建议同中国知网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对有史以来吕梁黄河文化产品,主要是文字著作,进行数字化整理。最大限度地把已出版但未数字化的,仅以内部资料形式印刷的,未出版散存在作家、作者个人手中的各种著作文本转化成电子图书,在中国知网上构建吕梁传统图书博览平台,使黄河文化产品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初步统一起来。

做好编纂《脱贫攻坚志》和《小康志》的准备工作。稳定脱贫是吕梁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不懈追求,也是市委、市政府以神圣使命担当带领吕梁人民开展的一项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市委集中精力狠抓从严治党、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三件大事,以最快的速度在吕梁20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截至2019年底,全市所有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彻底告别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这是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发展中的一大壮举,必将载入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史册。史志部门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历史担当,及时有力地开展前期组织,把这一阶段历史全面真实地保留在历史的档案之中,履行好作为当代史志部门的神圣职责。

坚决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从史志工作的组织保障、志书编纂与管理、年鉴编纂与管理、地方史编纂与管理、方志馆建设与管理、资料收(征)集与管理、史志开发利用管理、表彰与奖励、法律责任权利等多方面抓起,争取出台吕梁党史方志工作实施意见,报市委批转印发,为史志立法探索新路。今后部门志书、乡镇修志要依法接受县级以上史志部门的业务指导,对未经市级史志部门审核的部门志和乡镇志书,不应出版印刷。

争取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吕梁黄河文化馆建设立项。吕梁黄河文化资源丰厚,农耕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史名人资源都是吕梁的特殊资源,特别是吕梁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沿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吕梁应积极主动、层层上报争取,力争国家方志馆在吕梁再建一个有别于其他省市,具有吕梁特色的方志分馆,增加吕梁文化开发的高度、广度和历史厚度。

积极参与党史方志馆的规划和设计。党史方志馆是文化载体,不是简单的城市建筑和志书仓库,有其独特的规律风格和使用要求。要按照市委统一安排,主动与规划设计部门对接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使党史方志馆至少在50年内不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其他地区,并与将来的吕梁黄河文化馆能够形成布局和展陈方面的呼应关系。要按照党史方志黄河文化三馆合一的模式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建党史方志馆。

试点推动村史馆建设。临县安业乡青塘村,过去就是享誉一方的文化大村,该村王姓一家曾被人称为山西西四县首富家族。全村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新建了文化广场,改善了村容村貌,培育了市场知名的青塘粽子品牌,使青塘村一举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青青芦苇荡,深深海眼亮,悠悠粽飘香,家家奔小康!”市委书记李正印为青塘村作的这两首诗,如今在当地已是朗朗上口,老少皆知。在此建设村史馆,真实记录吕梁脱贫攻坚历程,留存脱贫攻坚史料,是民心所向、乡里所望。

深入开展交流考察和业务合作。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区域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不同区域史志部门也有不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法,非常有必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要加强与各地史志部门的相互考察,至少和地区相近、文化习俗相差不大的省市史志部门建立业务方面的交流合作关系。要增加交流预算,对黄河流域途经的9个省所涉及的市级史志研究单位进行交流考察,以便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强化史志部门资政育人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

在深度服务文旅融合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六新”要求,吕梁积极发展文旅产业这一新业态,在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下形成了“山河多娇·英雄吕梁”等多个旅游品牌。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是吕梁文旅产业将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吕梁在市委的领导下已经起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红色旅游布局。就红色旅游资源来讲,2015年吕梁被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红色旅游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2016年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临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等两个系列7个景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7年临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经典景区开发项目。但面对大旅游、大文化、大融合的发展态势,吕梁的基础工作还很不适应。史志部门要站在为历史负责,为吕梁负责的政治高度,严格规范宣传吕梁的资料数据。从本职工作抓起,以考察调研起步,以人员培训为重点,严把外宣吕梁工作的政治关、史实关、事实关,正本清源,让文旅领域发出宣传吕梁文化、传承黄河精神的最标准声音。

各县市区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对县市区史志部门实行参公管理;推进县市区史志部门主要领导交流任职;加强史志部门干部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史志部门整体素质和承担的任务能够相适应。同时建议宣传文化部门自上而下试行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可设在史志部门,实行编制集中管理、经费单列、技术型人才自主录用的办法,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常态化长期化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