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梁瑜) 十三五以来,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我市多措并举,开展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科学编制做好长期规划,修缮还原镇村原貌,彰显古镇村的古趣与记忆,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目前已申报成功19个,包括3镇16村。
在市级层面建立名镇名村保护领导体系,整合相关部门和脱贫攻坚等多方力量,协调解决问题。推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建立古建筑拆迁保护审批制度。在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建立古建筑拆迁审批制度。首先冻结全部古建筑拆迁工作,经鉴定无保护价值的可同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可与村民协商给予补偿。
组织专家组对全市古建筑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完整详细数据档案,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详细的依据。将古建筑保护列入乡镇规划内容。目前全市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已将古建筑、古文化保护列入必备项目,许多古建筑的保护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
借鉴先进经验推进保护工作。组织住建部门专职人员、乡镇领导、编制单位赴名镇名村的先进地区进行保护工作,充分介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和旅游经济开发中,选好典型,积累经验,做好样板,逐步推广到其他地方。
为古建筑保护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农村工匠”培训,先后培训两期共计350人,在提供专业技能的同时,着重就当地民居保护、古建筑修复进行培训。
结合旅游开发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19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先期建成的旅游项目已吸引众多的游客和专业人员,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保护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