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广告

梁晓声作客吕梁学院作专题讲座

与我市大学生谈论文学创作和对文学的理解

本报讯 (记者 冯海砚 实习生 赵心愉) 11月8日,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吕梁学院客座教授梁晓声作客吕梁学院“圆梦讲堂”为吕梁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我的创作和我的文学理解》的文学讲座。

讲座中,梁晓声旁征博引、中西对比,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独到而深邃的见解。他说,我们一般所讲“文学即人学”,其实,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学最好的阐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悲惨世界》、《红与黑》等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将人与社会关系完美地展现,人也是道德的守望者,归根结底,文学即是人学。

梁晓声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认为文学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创作与现实是有关系的,创作应重点抓住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充分地把握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创作出属于时代的文学精品。

互动环节中,有的同学提问请先生回答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梁晓声说,只有优秀的民族的文化,而且是世界文化中缺少的本民族的文化,才可称得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梁晓声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个有好的人物形象,一定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二者的并存,也一定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二者的交锋与对抗。他强调:“文学作品,最不应该丢掉的是文学批判现实的功能。”有的同学提问“您在探寻文学的路上,有孤身一人的时候吗?那么请问您怎么看待‘文学寂寞’”时,梁晓声答道,他所经历的是一个喧嚣热闹的文学时期,加之自己的热爱,并没有感到寂寞,但令他真正担忧的是文学本身的寂寞与边缘化,不过他也表示,他并不过分担忧这种寂寞,因为文学从来都是人类中一部分人的读物,文学最大光荣就是伴随着启蒙。

梁晓声表示,年轻一代可以有自己的表达,他鼓励青年人主动文学创造,相关院校要给青年人更多的表达机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品,优秀的文化作品是时代思想的结晶,都刻有每个时代独有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