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林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找准办法最管用。“输血”扶贫虽快却无法长久,“造血”帮扶虽慢却可源源不断。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新村因地制宜,发展配套产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村民由“要我脱贫”转化成“我要脱贫”。2017年,弓阳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2016年前,弓阳村是深度建档立卡贫困村,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在中阳县委县政府的倾心帮扶和大力支持下,一项项扶贫产业兴建起来,弓阳村村民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撑,2019年弓阳村农民人均增收6000多元,村集体净收入20.5万元,这个偏远的小村落,俨然蜕变成一个活力十足的生态产业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的扶贫政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弓阳村坚持“光伏+养牛、食用菌+旅游”的四轮驱动发展思路。引进山西耀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资1.56亿元,建起2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可使村民得到25年的稳定收益。村委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3x+4145模式,帮助无法自主养牛的144户贫困户实现了每人每年1000元稳定产业收益,还引进了山西新大象公司20000头种猪与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可保证村民持续20年,每年20余万元的稳定收益,并解决了80多个就业岗位。
“搬到移民新村,我最担心的就是‘稳不住’,但现在好了,我不仅在新村做清洁工,还去村里的种植园区和黑木耳基地帮忙采摘、打扫卫生,一天挣100元,干3个月,能收入7000多块!”弓阳新村村民陈福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黑木耳产业是弓阳新村的配套产业,预计今年可种植木耳150万棒,年收入达450万元左右,可解决60余人的务工问题,使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梦想。
“我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我虽是个农民,但也懂得感恩回馈,我脱贫了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让他们像我一样越过越好。”耿海军经常这样说,也经常这样做。他带动村内贫困户一起干养殖,还现身说法,积极向他们讲心得、传经验、解难题。他心怀感恩,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来感谢党和政府,回报社会,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新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乡村经济明显加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弓阳新村现在已经有了设施蔬菜大棚、木耳基地、光伏发电、牛羊养殖等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的产业支撑,使弓阳村牢牢稳住了脱贫成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弓阳村村民团结一心,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埋头苦干,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远。
弓阳村第一书记崔俊杰望着远处一幢幢蔬菜大棚基地,一套套特色移民新居,一个个勤劳奋进的村民,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西局、中阳县融媒体中心进驻我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修公路、建新村、办养殖、兴产业……一个个产业走进了我们村,村民个个都挣到了钱,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三年时间,弓阳新村不仅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还被确定为我省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之一,除此之外,弓阳新村依托上顶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力争通过3到5年的时间,把弓阳村打造成生态旅游、观光康养、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富裕新村。
如今,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户户村民摆脱贫困,一张张笑脸喜迎幸福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弓阳干群将继续勠力同心,勇往直前,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