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继旺
二○二○年农历七月初六晚十一时左右,在单位办公室加班的我突然出现耳鸣,但我努力将同仁们的约稿完成并上传,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而后沉沉入睡。次日起床耳鸣加重,听话吃力,并伴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大夫初步诊断为左耳突发性耳聋,建议去省城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下午经省一院专家诊断确诊为突发性耳聋,随即入院治疗。
住院的15天里,大夫精心治疗,家人认真护理,后又多次去文水由祖传知名中医诊治,头昏、恶心、呕吐、走路摇摇晃晃等症状渐渐得以控制,可耳聋状况没有好转。
俗话说,“聋人一半傻。”那么,作为“半个傻子”的我,看来今后难以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了。尽管自己有些不甘可又能怎样。
自2003年调入方山县新闻办,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收获很多,感怀不少,总之一句话,我很庆幸、也很感恩。
近20年的职业生涯里,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感动,与新闻工作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新闻办工作以来,我一直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废寝忘食,刻苦学习,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逐步提升。
近年来,我先后被吕梁市委授予“吕梁市学习型党员”,吕梁市精神文明委授予“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吕梁市记协授予“十佳新闻工作者”,方山县委授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多篇作品荣获国家、省、市新闻奖项。2020年,新闻作品《赵全全:住院28天,自己只花了592.64元》获得山西新闻奖和吕梁新闻奖一等奖,摄影作品《干群一家亲》获得由中央扶贫办、《中国扶贫》杂志社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摄影类三等奖,摄影作品《干群一家亲》和“多组”图片分别获山西省扶贫办主办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摄影类一、二等奖。仅2020年1至10月份,就在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发稿600余条,其中,国家级9条,省级221条。至于近20年的作品因为忙碌自己也没有作过详细的统计,现在想来感觉有些遗憾。
我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我格外关注“三农”,不停地追寻着家乡的沧桑世变,跑遍了方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庄庄、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创业者中、贫困户里……,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也从中采访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当然,岁月的流逝让我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头发也越来越少,可是,也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新闻工作者的辛苦,其实来源于那份压力,那份责任。舆论环境的压力、同行竞争的压力,绝不是社会上所谓的“无冕之王”的耀武扬威。
多年来,在路上、在朋友圈里,听到的、看到的许多事已成了我的新闻线索。正因为我时刻保持“工作状态”,以不同的视觉去观察、去思考,我捕捉到了不少“活鱼”。所以,每年记者节,总会收到朋友的短信祝贺,让我感到欣慰与满足。做新闻工作看上去风光,其实也有不少无奈。比如:某某单位要评先进,请我在申报材料上帮帮忙,但凡这个时候,碍于情面,真是难以拒绝。这也让自己忙上加忙,但是想想帮助多家单位拿到了荣誉,心里多少有点成就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人说我高产,其实是在别人休息时我还在忙活,走的路多了,就多了一些历练,多了几分沉淀,多了一些收获。这些收获,更激发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我坚信,只要媒体人按照守正创新的要求,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感知和书写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一定会讲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新时代,新媒体,新担当,新作为。在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的时光里,自己有过困惑和彷徨,有过无奈和感怀,也有过放弃这个辛苦差事的想法,可总有些不忍……,我多么希望自己永远能乘坐在这艘航船上正常运行,多么愿意把最美好的光阴书写在这里,但最终只能选择和自己挚爱的事业说再见,虽说不舍却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