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沐浴着午后温暖的阳光,孝义市阳泉曲镇碾头村宁静而祥和。随着一阵阵轰鸣的机器声打破了村庄的沉寂,碾头村惠民专业合作社杂粮加工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投资20余万元的“微”项目上马,将为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走进小杂粮加工车间,村民们正忙着筛选、洗麦、研磨、装袋,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车间里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看着加工出来的粮食,大家欢欣鼓舞。村民马巧英更是高兴,因为她还在这里找到了一份操作设备的工作。“这些年,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脱了贫,而且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马巧英是碾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家里有几个孩子上学,压在老两口身上的担子很重。2016年,她将6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能拿到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现在又在厂里干活,每天还有50-60元的工资,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惠民合作社负责人马海青介绍,2017年,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碾头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委托惠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利用整理出的大片山间耕地,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无污染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规模化种植了各类杂粮作物。其中,种植了100多亩谷子,平均年产量在4万斤以上,收割、晾晒后将在加工车间就地转化为成品。“小杂粮加工车间现在有三台机器,能加工玉米、小麦、高粱、谷子、荞麦等所有的杂粮,一个小时能加工1000多斤,完全能满足合作社各种杂粮加工处理的需求。在给碾头村民服务的同时,也能给周边村的村民提供杂粮加工服务。”马海青说。
为了与加工车间配套,合作社还投资购买了封口、包装设备,将小米、荞面等灌装为标准化商品,方便推向市场销售。同时,申请注册“碾头”系列无公害绿色食品商标品牌,多渠道推广“碾头小米”等主打产品,提升农作物附加值,发展壮大碾头村小杂粮特色种植产业。依靠本地小杂粮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惠民专业合作社已基本形成从源头种植,到加工、包装、销售完整的生产链条,这不仅让碾头村优质的农产品从田间走向市场,提升了种植的收益,也提高了股民的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我们合作社来讲,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帮助大家办实事、解难题,让村民尽快增收致富。”马海青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