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脱贫攻坚专刊

陈耀:牛人·牛事

□ 本报记者 臧媛慧

图为山西耀达养殖有限公司的牛舍。记者 白丹 摄

文水县胡兰镇保贤村是养牛、屠宰、加工肉牛的专业村,养牛户约占全村总户数的65%。虽然养牛户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小打小闹”。这几年,年仅35岁的陈耀在村里办起了山西耀达养殖有限公司,他谦虚地说,自己的故事微不足道。

父亲就是养牛户,但微薄的收入根本支撑不起四个孩子的学费,陈耀还没念完初中就辍学了,14岁便开启了打工生活。他向家里要了10元钱,买了一把屠牛刀,干起了屠宰场最苦最累的活。由于技艺不精,手上常常被割得伤痕累累。在屠宰场一熬就是五年,他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节约,积累了养牛的经验,积攒了2万元的资本。

起初,他买了5头牛在自家院里养殖,每天喂牛、饮水、出粪,赚到了养牛的第一桶金。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耀逐渐有了创业意识,要是自己能创业当老板就好了。而创业项目,他选择了最为熟悉的养牛产业。他说,没有不行的产业,只有不行的企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不是多、散,而是精、强。有了想法,有点资金,他行动了。那年,他21岁。

那些年,县里没有大型养殖场,他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深入大山深处,深入偏远地区,方圆两三百公里的养牛户家几乎都跑遍了。到较远的陕西、内蒙古,他坐大巴。再到更远的新疆、东北,他一个人开车。渴了,喝过戈壁滩的雪水;饿了,啃一块新疆维吾尔族牧民的馕饼;累了,趴倒就能睡着……

为了弥补资金不足,他向亲朋借钱,向银行贷款。2014年,他联手周边十几户养牛户在村里成立文水县浩达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就实现出栏肉牛1000余头,实现户增收10余万元。

合作社刚成立不久,便发生了一次大事故。那年,他从新疆伊犁买了123头牛,价值近100万元。但在运送过程中车辆出了故障,原本只要两天两夜的路程硬是走了四天四夜,好多牛由于体力不支纷纷倒下,最后死伤60头。50万元的赔偿本应由车主赔偿,但车主拒付。

“做人不能失去良心,做生意不能失去信用。”一边是供应商着急催款,一边是社员们担心赔钱,秉着“良心办企、良心做人”的原则,陈耀毫不迟疑地把原定的钱数支付给了供应商,又承担了所有赔款。

失去了金钱,迎来了口碑,陈耀的良好信用在市场上“一举成名”,他的名字也成了一张无障碍通行牌。按他的话说,真是坏事变成了好事,愿意与他合作的商家越来越多。

同年,他组建山西耀达养殖有限公司。2018年1月,公司注册成立,占地40亩,建有12栋牛舍、饲料库、办公区及堆粪场、青贮窑等各种配套设施,总投资1200余万元,存栏肉牛达2000余头,年出栏肉牛3800余头。

公司采取“五统一”的肉牛养殖管理新模式,即:统一提供圈舍、统一配套资金、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市场销售,形成了从采购到销售、从资金扶持到技术指导全方位一条龙服务的肉牛养殖产业链条。这种模式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辐射带动文水东部许多村庄,建成百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50余个。同时,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50多人,年人均增收6万余元。

为更好地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公司还与其他公司合作新建了年产20万吨的精饲料加工厂,成为文水县第一家专业生产牛羊饲料的饲料生产企业,不仅降低了公司的饲养成本,还为本村及附近百余家养殖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饲料。

他还介绍,公司利用文水县较发达的酿造产业优势,采用“酒糟+精饲料+黄储”的办法喂牛,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对症下药育出了肥牛。这一系列的“自选动作”为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公司肉牛市场已占据东北、华北、西北、珠三角等地。2019年,公司营业额实现4亿元。对于这样的成绩,他仍然不骄不躁。进入社会早,他深知市场变化快,不学习必落后,他不断地汲取新的行业知识、市场知识、管理知识,这些养分的注入让他不停止脚步,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他说,量变就是为了达到质变。

他坚信,成于专注,死于单一。他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共识,一起联手合作,本着“抱团发展、共赢共享”的经营理念,以“互联网+”的思维,应用现代化科技新技术,搭建畜牧行业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与数据的整合,帮助产业升级、赋能,推动区域肉牛产业升级发展。

“赚钱很重要,做人也很重要。人要有良心,要有目标,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在他身上,充满了果敢、坚决、自信,充满了一个追梦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在他手中,已经握有“吕梁市十佳养殖能手”“吕梁市十佳新农民”“吕梁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证书。现在,他还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最初,他有五头牛,他说自己是养牛户。

后来,他有了几十头牛,他说自己是搞养殖的。

之后,他有了几百头牛,他说自己是开养殖场的。

现在,他有了几千头牛,他从一个放牛娃完美蜕变成了畜牧业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