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弘扬黄河文化 润泽交城大地

□ 交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佃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炎黄子孙,河水滔滔,九曲蜿蜒,流经之处,泽被生灵。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是神州厚土的根脉。黄河文化是吕梁精神的重要历史传统支撑,吕梁精神植根于有数千年历史的黄河文化之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黄河文化。交城以其特有的山魂水韵秉承了黄河文化的雄宏博大和深厚质朴,“千年古县”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蕴藏着吕梁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润泽交城大地。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丰富黄河文化内涵

交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不断积淀黄河文化底蕴,丰富着黄河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交城传统文化资源,夯实文化传承发展基础。交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交城文化工作者深挖细寻,整理编纂出《交城图史》、《交城地名辞典》、清·光绪《交城县志》点校本、《交城县事编年》、《狐氏文化研究》、《交城县文物志》等一部部历史专著延续着交城历史发展文脉;《交城秧歌史》、《山西晋中秧歌志》等专著厘清了交城及晋中秧歌文化发展脉络,为逐渐消失的秧歌文化封存了星星之火;《卦山》、《山西石壁玄中寺志》充实了佛教文化研究史料;《重走秘密交通线》、《晋绥八分区历史纪事》等勾勒出了交城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脉络图,探测出了革命斗志薪火相传的精神源头。

加大革命遗址普查力度,建立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库。

交城作为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数以千计的英雄光荣牺牲,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摸清红色家底,搜集革命史料,建立红色基因数据库,为传承革命精神打下基础。通过十乡镇走访调查,初步编辑整理了红色文化遗址线索近70条,基本摸清了全县红色文化遗址的资源分布情况和具体内涵,搜集到了《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原晋绥第八军分区司令员王长江子出版的《王长江革命生涯》、原晋绥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树森(天津大学校长)革命历史资料及原交西县武委主任、晋绥八分区供给部长戎占芳革命历史资料等,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编辑晋绥八分区革命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留住文化传承载体。

交城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古县”独特的文化基因,传承着交城历史发展脉络,不断讲述着源远流长的交城故事。广生寺、弥陀寺、狐侯祠被公示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国保文物单位上升为3处,省保文物单位上升为6处;弥陀寺、坡底河神庙、王山圆明寺等文物认养项目开创我县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格局;开启卦山天宁寺圣母庙-西配殿的修缮工程,王山寺的修缮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当中,交城十景之一的王山宝塔景观可望早日恢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交城传统工艺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积淀,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堆绫、金银器制作工艺及五香调料面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非遗工艺人才丁保洲、游建斌、解爱英申报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非遗文化走进县职中,开设非遗专业课程,交城非遗保护传承走上项目引领,专家充实,青年承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文化史馆建设,赋能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记忆着交城特有的风土人情,是交城传统文化的专属印记,珍藏着数辈交城人心中深深的乡情和浓浓的乡愁。段村、磁窑村、东社村、大营村乡村记忆馆,城头村金银器非遗主题陈列馆的陆续开放为这份文化记忆传承寻见了时光隧道,让“谈古论今”成为现实。打造磁窑版的“富春山居图”,再现古村辉煌,推动了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磁窑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磁窑村、田家山村、苏家湾村成功申报吕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天宁镇磁窑村“薛野农家乐”被评选为吕梁市级“黄河人家”。“两河贯通、三村一体”开发思路的提出,(卦山东扩,打通卦山-田家山的通道,拓展卦山景区;田家山-坡底-磁窑乡村公路连接,形成风情一条街雏形;引入龙门渠水,贯通瓦窑-磁窑河水系),使两河治理的成果与北部边山成为一体,交城县城真正呈现出山魂水韵的山水之城。

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发挥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培根铸魂的内在要求,用新时代“黄河故事”“吕梁故事”阐释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以高质量群众文化生活展现黄河文化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激发活力,繁荣群众文化文艺事业。

搞活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我县文化文艺工作者专长,努力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交城县春节联欢文艺晚会自举办以来,广受群众喜爱,2019年采取电视和“掌中交城”手机平台同步直播方式后人气指数更是直线上升,收看点击数近10万,春节文化视觉盛宴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味。“迎新春 颂党恩 奔小康”送春联、“唱响文化惠民、助力脱贫攻坚”演出走进移民小区(龙门小区)、每年送戏下乡百余场等一系列活动不断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用交城特色文化展现着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万众一心,共同抗疫成为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按照市委宣传部要求向全社会发出《致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的一封信》,广泛收集在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号召全县文学艺术爱好者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努力创作反映抗疫经历的优秀作品,共收集诗词作品约60首,书法作品25件,绘画作品4件,剪纸作品22件,音乐作品2件,共发表八期“万众一心 共克时艰——交城县抗疫优秀文艺作品选”,其中四期内容被吕梁市抗疫宣传平台选登播放;开展“推进疫情防控、装点美丽家园”书画剪纸作品展活动,展览汇集了100余幅书法作品,30余幅剪纸作品,20余幅绘画作品;举办“致敬最美逆行者”摄影展。展览分别从“为爱启程”、“艰辛抗疫”、“返交途中”、“凯旋归来”、“欢迎回家”五个版块,以50余张纪实照片,真实定格了交城援鄂医疗队从出发到归来的每个动人瞬间,生动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创作激情和聪明才智,打造文化文艺精品。小说《阁老梦》被选送参加吕梁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评选和山西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评选;小说《红灯》被选送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评选;县戏剧票友协会编排《队长卖猪》、《夜追》两部现代戏剧,把传统戏曲精华同脱贫攻坚、抗击疫情题材有机结合,满足了群众文化多样化需求。

多措并举,传承红色吕梁精神。

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红色纪念设施管理,建立红色纪念设施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多部门对红色纪念设施进行有效保护,规范管理,合理利用,让革命历史文化信息永存交城山,红色精神永流传。开展多场红色文艺演出活动,弘扬红色吕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高雅艺术进基层义务巡演活动、“唱响新时代,颂歌献祖国”歌咏比赛、“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音乐会等演艺活动颂扬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激发当代交城人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共创辉煌。

走出国门,扩大吕梁精神世界影响力。

促进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搭建吕梁精神、黄河文化联通世界的桥梁,让世界读懂吕梁精神,理解黄河文化。卦山合唱团受七彩夕阳全国中老年文化活动组委会邀请,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第六届七彩夕阳国际中老年艺术节,合唱团深情献唱了《我爱你中国》《交城人又唱交城山》,并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国际交流金奖,此次演出唱响了交城歌曲,传播了交城声音,向世界弘扬了吕梁精神,展现了黄河文化魅力。

多选平台,推动交城文化产品走出去。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走多元化推广渠道是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山西省第四届文博会,交城建立了唯一一个150平米县级展馆,集中展示了非遗文化产品和旅游发展成果;旺英堆绫、乔氏根雕、奇人傅山五香调料面、鸿泽云香、永德盛银器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文博会)、制作7个非遗项目专题微视频等一系列文化产品推广活动不断提升着交城文化产品影响力,传承着吕梁文化精髓,发挥着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提振信心奋勇向前 弘扬新时代吕梁精神

黄河文化塑造了三晋儿女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精神品格,当代交城人用求实创新、奋发图强打造新时代文明建设品牌,践行着新时代吕梁精神,弘扬着三晋黄河精神。

文明县城创建开花结果,选树典范遍地开花。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几年的积累完善,2020年6月,交城县正式被山西省文明委授予2018-2019年度山西省文明县城称号,终圆创城梦想。同时,收获市级文明村镇5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和文明单位10个、市级文明景区1个、市级文明家庭1个,还有1个村、3个单位被评为2018—2019年度山西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1人被推荐为吕梁市第六届吕梁道德模范人选;天宁镇梁家庄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县供电公司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台阶。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深化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增强群众文明实践自觉。交城作为山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100%完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挂牌,同时还在全县设立2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点”、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基地”,全县所有乡镇设立乡镇级别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站,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逐步辐射带动周边各村。

此外,打造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2个,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3个,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强大正能量。

志愿服务紧贴群众,队伍建设遍及城乡。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交城大地蔚然成风。交城县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以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为基础,整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伍,组建13个县级志愿服务队伍。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揭牌暨志愿服务总队授旗仪式,分别向10个县级志愿服务分队授旗。社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全部成立党支部。同时,交城县各乡镇、村(社区)依托吸收本地党员干部、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科技能人、乡贤、“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组建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做到县、乡镇、村(社区)的志愿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2019年以来,志愿服务团队共同打造爱心送考、圆梦微心愿、公益“一亩地”、爱心超市、应急救援、文艺下乡、衣旧情深、爱心支教、“四单制”扶贫、理论宣讲等几十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大型活动100余场。吕梁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硕果累累,其中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个,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2人,最美志愿者4人。另外,4个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山西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交城县公益顺风车协会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公益一亩地”民生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疫情来临,志愿冲上,支援跟上,交城快速组建起11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支援抗疫工作,各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共向交城县慈善总会、交城县红十字会捐款38500多元,给防疫一线捐献口罩6000个、酒精300瓶、手套200多副。志愿服务努力打通了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乡风文明进村入户,文明户评选创新高。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交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努力探索将文明实践融入基层群众“生产”“生活”“节日”当中,引领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让百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连续三年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创活动,覆盖了全县所有行政村,文明户占全县文明户数量超过50%。目前,评选出县级卫生文明户43户、卫生文明街17条,引导群众在文明评选中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遍交城大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交城人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顽强拼搏、接续奋斗,担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交城使命”,在讲好交城故事、传播吕梁声音的同时,以时代赋予的高亢节奏,努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