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黄河一号”筑就沿黄大旅游新格局

□ 本报记者 梁瑜

作为全省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铺开了总投资30亿元、近300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7.4亿元,开工255公里,完成路基105公里、路面63公里。

其中临县碛口试验段22公里,已完成14公里主路面和防护、绿化工程以及10公里生态绿道,于2019年底全线通车;“黄河一号”主线178公里,临县、兴县境内160公里全部开工;支线96公里,已开工73公里。

去年中秋时节,黄河岸边满目葱翠,生机勃勃,漫山遍野的红枣林使得山体层林尽染。沿黄河一路前行,记者进乡镇,踏路基、访农家,走访调研了沿黄公路建设。

树立大局观念确保规划落实

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是全省的重要战略部署,铸就吕梁沿黄大旅游格局是我市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沿黄旅游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沿黄大旅游格局蓝图绘就,全市干部群众正埋头苦干,强力推进。

县乡两级树立大局观念,紧扣全市规划编制县乡规划,集中力量打造最具特色的景点和线路,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沿黄旅游带的开发项目,避免一哄而上,补齐我市沿黄旅游资源同质短板。

按照省政府关于构建“城景通、景景通”快旅慢游旅游公路网络体系的要求,我市坚持“交通先行、旅游引领、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的原则,借鉴贵州省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经验,编制了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及生态绿道规划,大力实施增绿、增彩、增财三大工程,通过建设22公里临县碛口试验段、178公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及96公里支线项目,将晋陕大峡谷内临县碛口、石楼黄河奇湾、兴县晋绥革命纪念馆以及周边离石千年景区、交城庞泉沟、方山北武当山、文水苍儿会等40个景点景区串联起来。借助碛口试验段建设,相继举办了吕梁首届文学季、第四届中国古村镇大会等活动,碛口古镇被评为“2019网友最喜爱的十大古村镇”。

广泛区域合作打造精品路线。

整合旅游资源,共谋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吕梁沿黄四县加强协同发展,秉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整体规划、项目建设、旅游服务、线路设置等方面加强合作,塑造整体旅游形象与品牌,将吕梁沿黄区域打造成为黄河旅游新高地。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涉及吕梁6个县市32万人,项目建成后可连接沿线40余处景点、30余处特色产业园、320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助推黄河沿岸160万亩红枣产业发展,带动沿线50个贫困村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关联产业脱贫致富,惠泽沿线贫困群众18万人。特别是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碛口“枣儿红了”旅游文化节,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人。

进一步加强与陕西绥德、米脂、吴堡、佳县等区域的合作,更注重在景区开发、线路串联、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合作,通过标识景观和特色旅游产品,分流陕西知名景区客源,吸引过境游客。

创建特色优势旅游助推脱贫

据介绍,临县碛口试验段同步设计驿站、房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22公里生态绿道已完成10公里;注重资金保障,黄河一号旅游路已落实资金17.4亿元,同时制定了专项奖励办法;注重示范带动,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示范,通过BOT、PPP等模式,铺开了总投资139亿元的国省干线改线和总投资17亿元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吕梁力争通过“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将黄河、黄土、生态、休闲、康养融为一体,将沿黄公路与吕梁山景区景点串联串通,形成贯通吕梁山的旅游路、休闲路、脱贫路、富民路,助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脱贫。

一是对吕梁沿黄公路沿线及内部辐射道路沿线的村庄进行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扶贫模式进行村庄产业发展指引,实现村民脱贫致富。以黄河沿线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作为旅游扶贫试点村落,探索模式,总结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吕梁沿黄旅游借助“旅游+”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内旅游及相关产业要素的集聚,培植发展沿黄旅游产业发展集群,大力培育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态,积极尝试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如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