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爱兰
2020年深秋时节,笔者在义牒镇张家塔村的一片玉米地里见到了正在帮村民收秋的第一书记张海明。说起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全面普查,他很是欣慰地说,总算没有辜负各级领导及父老乡亲的期望,这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26项普查,张家塔村以“零问题”向全体村民、乡政府、县扶贫办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县融媒体中心派驻张家塔村的第一书记,张海明从驻村第一天起,就给自己定下规矩: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5年多来,他扎根农村,与村“两委”班子密切协作、深入群众,摸清实情、制定规划,启动项目、倾心帮扶,在解决问题上下真功夫。他以心换心、真诚帮扶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
“你们看,他刚来的时候还白白净净像个文人,现在是不是壮实多了?”一位村民指着张海明说。的确,这位曾担任《石楼时讯》总编、经常熬夜加班的文弱书生,经过5年多的山村历练,如今已经蜕变为一位皮肤黝黑、身体壮实的村干部。外形的明显变化,真实地反映出张海明在张家塔村5年多来近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付出。
抓班子带队伍 筑牢党建基础
多年的新闻部门工作经验,使张海明深刻地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他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鼓励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找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制定党务村务相关制度,督促村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和工作责任承诺书,培养1名党员、1名后备干部、1名致富能手,对3名工作不力的村小组长果断撤职更换,使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越来越强,以实际行动筑牢党的基层建设。
勤走访深调研 理清发展思路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作为第一书记,从县城机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村里开展工作,张海明面对的情况可谓千头万绪。为了理清发展思路,他挨门逐户走访调研,足迹踏遍张家塔村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在春播繁忙的田间地头,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随处可见他的身影。已记不清流了多少汗水,加了多少次班,吃了多少桶泡面。记不清多少次冒着高温酷暑、狂风暴雨、大雪严寒,行走于山坡田间和贫困户家中。村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住址、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联系人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比村干部还熟悉。多次与村里的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座谈,征询他们对张家塔村发展的建设意见与发展思路。在摸清了村情和民意的基础上,集中民智,想方设法动用一切力量解决群众热切期盼改善的生产基础条件、完善基础组织阵地、解决人畜饮水、开展沟域治理、发展脱贫产业、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引入主导产业 着力项目攻坚
张海明走马上任伊始,即与村支“两委”发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致富带头人,支持帮助贫困党员率先脱贫,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在完成左家沟沟域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多次到孝义、山东青岛、四川绵阳等地考察,通过多方努力,建起了两个养殖大棚,目前已承包给新大象集团,受益贫困户37户。开拓创新,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立造林合作社,合作社每一项工程总量的10%提交村委会,其中6%为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分红,4%提留村集体所有,用于村委办理集体公益事业等,受益贫困户12户。光伏、金鸡产业,受益贫困户75户。
真扶贫扶真贫 真抓实干见实效
欲问硕果何累累,真抓实干得民心。张海明数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努力就有结果,付出就有收获。5年多的扶贫工作得到了张家塔村民的认可,他已与村民融为一体,成为村民的知心人。在工作中,他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多措并举,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引进技术、请来专家开培训班,想方设法催生村民心中自强自立自信的种子,使一些贫困群众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的收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往昔贫困落后的张家塔村旧貌换新颜,“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已经变成现实,张家塔村的父老乡亲们正昂首阔步走在小康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