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绿色发展聚人心

□ 梁 瑜

在我市持续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中,全市35家焦化企业中13家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112家火电、钢铁、化工、有色、水泥企业,完成改造106家;市区“禁煤区”达到10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连续三年保持在全省和汾渭平原城市前列……生态建设成绩有目共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

十九大以来,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已成为我市科学发展的新指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城市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全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持续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三个100万亩”,每年春季、秋季召开动员会部署推进造林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递增,现已达到27.6%、居全省第三。我市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每年我市以50万亩以上的造林任务,推动沿黄四县生态治理,2020年的这个春季,已完成造林46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84%。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持每年治理面积70万亩以上,输入黄河泥沙量每年减少700多万吨,平均降雨量增加81.8毫米。

推动绿色发展,要不折不扣树立绿色施政理念。一是要将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决策、规划、监督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施政的各个方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全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实施绿色政府决策。建立并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城市规划、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估算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重大建设项目要严把环评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权。

不遗余力加大绿色财政投入。在安排建设项目投资时,优先环保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项目的资金。每年政府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应当优先增加环保支出,鼓励和促进社会环保投入,确保全社会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时,把绿色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完成重污染行业的减排和优化升级工作,重点扶持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环保企业集团,培育发展一批拥有技术特色优势的大型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环保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