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脱贫攻坚

“羊倌”父子手挽手奔小康

□ 本报记者 惠爱宏

将近黄昏,孙玉山放羊回来给羊喂水喂料。 惠爱宏 摄

数九寒天,早上五点,孙候虎就起床了,他先到羊圈看看有没有母羊产崽。接下来就是打水、热水、喂水、喂料、放羊……剩下的打扫清理就轮上孙候虎的爱人任贵英了。

重复这样的工作,孙候虎一家人已经二十多年了。“我是双塔村唯一的养羊户,我村和方圆的村民几乎都在我这买羊肉,养羊这个行当太辛苦,没人能受得了这个苦,这几年养羊市场好,再加上政府扶持,我家总算熬出来了……”

孙候虎是临县三交镇双塔村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9岁。2015年注册成立了玉山养殖有限公司。孙候虎一家人勤劳肯干,恰遇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在村委和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下,公司规模不断壮大,由最初的百十来只羊发展到今天的六百多只,资产达到百万,已经顺利脱贫。如今,玉山养殖有限公司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

玉山是孙候虎的小儿子,玉山养殖有限公司因此得名。说起养羊,玉山深有感触。

“从我八岁起,我家就开始养羊,记事起,年年有羊,年年穷。父母辛苦一年,到头来还是穷得叮当响。”

“2015年,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里和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下,再加上我儿子肯钻研,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养羊技术,才慢慢稳定下来。”孙候虎插了一句。

孙玉山今年31岁,前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从事大理石行业,因为大理石粉尘大对健康很不利,所以决定回家和父亲一起养羊。自从玉山回家,父子俩便准备大干一番。玉山聪明好学,在放羊间隙通过网络学习养羊技术,使他们家的羊死亡率一年比一年低,出栏率也逐年增加。

“那几年,养羊行情非常不好,羊种贵却卖不下价钱,再加上不懂技术,养十来只到头来连本也护不住……”

“现在不一样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养殖,我们逐渐摸索出了经验,七月购买种羊,腊月出栏,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羊繁殖就会越来越多。”说起养羊,玉山滔滔不绝。“养羊和养孩子一样,也得细致用心,每天还要观察羊的状况,今天哪只羊感冒,哪只羊肚子不舒服,吃药打针挂吊瓶是常有的事。看看我们羊厂的药品,花样种类繁多,快堆成小山了。”

养了这么多年的羊,从一般的风热感冒到开颅、接骨,父子俩练成了一把好手,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兽医”。周边养殖的人遇上牲畜生病也会求上门,父子俩都会热心地帮他们解决。

“养羊不是一件简单事,不是光有苦力就行……”说起放羊的艰辛,孙候虎一家人最有发言权。这个家庭式的养殖公司,每一个人都闲不下来,而且是连轴转,甚至连歇息的空闲都没有。

“养羊是真苦,不容许半点偷懒,丈夫和儿子从五点起来要忙到晚上十一点以后。每天早饭在上午十一点多,晚饭到了晚上九点多了。因为长期在外放羊,风吹日晒,孩子爸得了严重的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遇上风寒脑热还得出去放羊,六百多只羊六百多只嘴……”孙候虎的爱人任贵英无奈地说。

“六百多只羊,吃也是一个问题,光去年一年就吃了30吨玉米,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多亏了扶贫工作队,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给我争取了五万的扶贫贷款,解决了我资金缺口的大难题。”孙候虎感激地说。

2020年,孙候虎需要购置一部分新羊种,资金周转不过来,市妇联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刘小娟得知情况后,给他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这5万元就是雪中送炭啊,感谢党,感谢扶贫工作队,感谢我们的第一书记,明年我的羊出栏率又会增加不少啊!”

临近年关,这一家人更加忙碌了,父子俩得空还得宰杀羊,母亲任贵英还要去村里卖羊肉,八十岁的老母亲还得给他们做晚饭……

冬日的阳光也有些许温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党给我们贫困户撑腰,有党的好政策,相信我的羊厂会越来越兴旺,我家的日子也会一天更比一天好!”孙玉山的话铿锵有力,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