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刊

就地过年 日子也甜

□ 文/图 本报记者 郭炳中

春节就要到了,大街上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市民们纷纷开始采购年货,各地也迎来了节庆用品的销售旺季,红灯笼、春联、中国结等年货纷纷上架,卖场换装彰显喜气,红红火火的年味扑面而来。

挂灯笼、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表达了全家人迎春纳福的美好愿望,也是对翩翩而至的牛年给予更多祝福和期望。

春节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时刻。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发生变化,今年许多群众选择就地过年。为了让留下来过年的群众能够过好年,我市各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措施,保障群众能够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钟南山院士日前也在一段视频中说:“谢谢过年不回家的你,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

不难理解,在国和家的抉择中,无数人积极响应号召,有的人将归途变成了坚守,有的人把团聚变成了就地过年,他们是“了不起”三个字的最好诠释者。

了不起!只因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地过年,虽是一己之力,但是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这种舍小顾大的责任与担当,无疑是这一特殊春节的最亮底色。

岁末年初,是茶叶的销售旺季。卖茶小哥黄波正在店里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听着那一口地道的柳林话,没有人把他看作是一个外地人。

“从我来说吧,在柳林已经生活快二十年了,柳林就是我的家乡。在这个特殊时期,就不回老家过年了。”谈及疫情当下就地过年的号召,黄波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

黄波的老家在河南信阳,是毛尖茶叶的主产区。从怀揣梦想离开家乡的少年郎,到远走他乡收获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黄波对柳林这方土地十分有感情,也真正融入了柳林的生活。

黄波坚信,只要夫妻同心,努力奋斗,就地过年,日子也甜,柳林这个第二故乡还会给予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

52岁的柳林县女护工高翻林,选择了在北京的护工岗位上就地过年。她说,自己幸运地搭上政府免费护工培训的顺风车,走进了“吕梁山护工”这个大家庭,顺利在首都北京的护工岗位就业,在岗位上过年更有意义。

高翻林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份职业,怀着对国家和社会感恩的心情, 下定决心在今年春节期间坚守工作岗位,在远离家人的异地医院陪护病人过年。

她说,春节期间,正是医院护工最紧缺的时候,当她看到医院里有许多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等待着护理,自己的辛勤陪护能够帮助病人早日康复时,想回家的念头立即从脑海中消失了。

“坚守在工作岗位过年,对国家、社会和自己及家人都有好处。同时,节日期间值守工作岗位,可以拿到双倍工资,平时每日近200元(包括用餐费),春节期间每日就可以拿到近400元,既帮助了病人,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以这样的方式过年更有意义。”高翻林说。

29岁的刘静,家住临县临泉镇,两年前研究生毕业后,她成为太原市中心医院的一名住院医师。今年眼看着春节临近,自己如果响应医院的“就地过年”倡议,就会让原定的计划搁浅,怎么跟父母说?刘静犯了难。

忐忑中,刘静拨通了妈妈的视频电话,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自己开口,另一头的妈妈却说:“女儿啊,今年是不是过年回不来家了?医院的疫情防控任务重,你是一名医生,响应号召留在工作岗位上就地过年是应该的。”“没关系,咱们现在可以随时视频通话,除夕晚上咱们视频团聚, 也是一样的。”爸爸接着说。

在和许多同事交流中,刘静发现,医院还有很多家在外地的同事也跟自己一样决定“这个春节不回家”。大家都说,既然决定就地过年,就更要做 好本职工作,在岗位上感受别样的“年味”也是一种难忘的经历。

“一会下了班,我就去置办点新年挂饰,把红红的‘福’字贴到自己租来的房子里,让年味更浓一点。”刘静说,“疫情终将褪去,待到春暖花开时,与家人团聚情更浓。”

普天同庆,阖家团圆时,你却选择了就地过年,你舍小家、为大家,你舍小聚、顾大局,你舍小我、成大我,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无私奉献,致敬每一个选择“就地过年”的你,是你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同舟共济,必然守得云开见月明!

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是就地过年,亦是坚守岗位,疫情之下,众志成城,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暖的中国、一个团结的中国。

就地过年,日子也甜。 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