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聚焦两会

薛太润代表

加快完善市区热源结构 让城市更有“温度”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供暖关乎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是市民能感觉到的最直观的“城市温度”。然而,2020年12月中旬,两次大范围强降温天气导致全市降温幅度大,气温持续偏低,市区集中供热工作出现了难以适应现象。有市民反映,家里暖气时有时无,平均温度仅15度左右,还有市民反映,家里窗户出现结冰现象。为此,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主任薛太润对我市市区供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经调研,市区5个热源厂,总供热能力2655万平方米,但因城中村供热耗能大等因素,入网供热面积相当于3211万平方米,超负荷556万平方米。此外,热源不稳、老旧换热站及管网承压能力低、无备用热源等因素,远不能满足市区供热需求。薛太润代表介绍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将全面推进主城区提质,启动城北、城南热源厂建设,提升改造老旧供热管网,统筹提高供热服务水平,这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

对此,薛太润代表建议: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市区集中供热这一民生大事环保实事,采取强有力措施,落实报告内容,优化市区热源结构;加强管理,科学调度,保证供热服务质量;从长计议,着眼高质量供暖,尽快组织开展新热源建设的前期工作;对庭院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制定补贴政策,推进各产权单位进行改造;加快实施既定市区老旧换热站和老旧管网改造工作方案,争取在4月份停热后开工建设,从而提高供暖质量,让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