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是康有全医生的微信号,也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凭着热情友善的态度、周到细致的服务,凭着中西医结合的高超医术,在晋陕蒙三省(区)十几县的乡亲们中,有着很好的口碑。他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文明行医,经他亲手救治、解除病痛疾苦的人不计其数。人们夸赞他:“好医生”“医德高”“态度好”“没架子”,质朴得像农民,人称“农民医生”。
来自农民,扎根农村,赤脚医生起步
知识改变命运。1946年康有全出生于兴县瓦塘村贫苦农家,1968年太原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河岸边晋陕两省四县交界处最偏远落后的兴县瓦塘镇前北会、后北会、牛家洼三个村当赤脚医生。从此他身背药箱,奔波在黄土高坡,二年农村实践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农民缺医少药的疾苦,深知自已知识的匮乏和肩上的重任。他刻苦学习,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和村里人打成一片,不管谁有大病小病,总是随叫随到,上门服务,针灸免费,想方设法为患者降低费用,为周边村的乡亲解除了很多病痛和困难。他对周围几个村男女老少的病情都熟记于心,掌握了详细的一手资料,村里人亲切地称他“有全医生”。1970年底乡亲们得知他要调回镇医院,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枣排”“枣囤子”、家鸡蛋送来,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地说:“你走了,我们看病再找谁。”
虚心从师,刻苦钻研,乡镇医院成长
钻研会有结果。回到瓦塘镇医院后,针对自己医术的不足,康有全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先后师从名老中医赵茂柏学习中医、针灸;师从知名大夫李国梁、魏国梁、郭健等学习西医,得到众多名师言传身教,积极参与各种病症的诊断治疗,精心研读了许多医学书籍和杂志,整理了几十本中医偏方验方笔记,积累了大量诊治经验,医术得到了很大提高。1972年到县医院学习X光透视诊断,成为当时医院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人。短短十多年时间,他从一个赤脚医生成长为医院的全科医生,内、外、儿、妇、中医针灸、西医手术、X光诊断无所不能。七十年代,瓦塘镇医院就能做一般的普外手术,而且他为主刀。经他接生的婴儿数不胜数,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每月逢2、5、8瓦塘赶集日,他的诊室被人围得水泄不通,很多慕名而来的人非他不看病。
经历磨难,领悟人生,感知人生真谛
人有不测祸患。1972年由于长时间操作X光机,且乡级医院条件简陋,防护措施不到位,康有全在长期操作中得了皮肌炎病,加之胃病等其它疾病相继爆发,多次到太原治疗,先后做了4次手术,但效果甚微,身高1.8米的他,体重仅剩30多公斤。身为医生,他清楚自己的病情,想放弃治疗,但家人亲友一再坚持,坚决不让他倒下,得知他病情的人,捐款捐物、推荐医生、料理家务、帮做农活(因他家属是农户),后经多方求医及自治,到1976年,疾病得到彻底根治,重新回到了心爱的岗位。
婉拒进城,服务农民,甘当一线黄牛
好人会有好报。进入八十年代,很多医生求关系、托人情、找门路调到城里、市里大医院。他的师长、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健多次要调他到县医院,他都婉拒了。康有全说我生在农家,长在农村,我是农民的医生,农民太需要我了,我不忍心离开他们。上级领导多次让他当院长,他总是说:“我还是当医生吧,我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疾苦,我爱这个职业,这个岗位更适合我”。他的徒弟、年轻医生都当了院长,成了他的领导,但他乐此不疲,甘愿当老黄牛,勤勤恳恳地为农民服务;他因良好的医德、医风、医术,1994年被省卫生厅评为“赵雪芬式的好医生”、1995年被评为山西省“五一”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县、市表彰奖励。
献身医疗,发挥余热,解除群众疾苦
终生为民医疾。他从医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特别是在中医诊治方面,把脉问诊、针灸治疗,学有所长,是瓦塘镇医院的顶梁柱。退休后有很多个体诊所高薪聘他坐堂,他都拒绝了,被医院留用,退休不离岗。凭着过硬的医术,继续着他为民服务的初衷。有好多在外的当地人,专程从外地赶回瓦塘找他看病,如沙豪村在阳泉经商刘油兔夫妇结婚多年不孕不育,在外遍求名医无效后,返乡找他诊治,后生下1子2女。阳煤集团职工郭建军,患胃病多年,四方求治无果,无奈之下回老家找他,服用他开的草药、自制蜜丸,根治了多年顽疾。类似的病例不胜枚举,救死扶伤,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