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期盼着和小伙伴们拿着压岁钱冲进小卖部,买上几毛钱一包的辣条、跳跳糖,再买上几盒擦炮,不亦乐乎。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以上是咱们北方地区一首传统的民间儿童歌谣,展现了传统春节文化的一些风俗。而现在,春节除了传统的风俗,又新添了微信红包、拜年抖音视频等形式,春节期间使用短信、微信等形式拜年的人次激增。
最近各种大众传媒,以及抖音、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很多人都在探讨年味的浓淡问题。有网友认为,现在过年越来越没年味了。还有人说,或许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过年开心的不再是我们这一代人了?
其实,现如今正在形成一种以新媒介为支持体系的新年俗,借助新媒体表达情感,建立人际交往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春节文化的现代化,是在春节文化的仪式本体、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春节的文化价值的传播,强化对春节的文化感知。
春节年俗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当新媒体的时代到来,自然就产生了新的年俗。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年俗,比如借助网络、视听媒介的各种春节主题的联欢晚会,以及视听手段丰富的微信、微博、短视频拜年。这些新年俗急速兴盛,传播影响力大,正是源于人们对于春节文化的礼敬,源于现代生产方式下的人类社会的交往需求、情感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节日习俗便是一个良好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让国人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让文化自信深植内心,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