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红军在方山

□ 肖继旺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为副主席,确定了红军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扩大红军。红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应确定地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个基点上。具体步骤是: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2月20日,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大举东进。

1936年4月上旬,徐海东率领的红15军团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8军会合,向方山境内挺进。李生达的19军从离石增兵北上,沿北川驻扎重兵,堵截红军南下。4月4日,红军横穿临县榆林沟进入方山县境,上午9时许,先遣部队到石湾村,李生达部段树桦师在麻地会东梁布防堵击。下午红军与段树桦师接火,红军采取了消耗敌方弹药的战术,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4月5日晚停火。4月6日,红军分东西两路沿北川河南下。一路顺西山梁直达桑家会梁,一路沿北川公路直抵圪洞镇的石滩上,与李生达驻守的一个连激战。19军凭借吴城梁高地和优势火力疯狂阻击,为避免伤亡,红军分出一部分沿瓦窑河迂回到木瓜沟梁,居高临下,出其不意地直插敌阵背后,激战四五个小时,19军溃退。红军在圪洞北街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亡思想。4月7日清晨,红军分东西两路继续南进,红军1个排30多个勇土在古贤村梁上阻击了李生达部队的尾随追击,掩护大军沿川南下,红军沿途一面行军,一面宣传抗日,李生达驻峪口部队闻风逃窜,红军顺利进抵峪口镇,街上贴出了欢迎红军的标语。4月8日红军进驻大武镇,在十字街召开了群众大会,刘志丹在会上讲了话。

红军在方山途经21个村庄,凡经红军住过的村庄,用了群众的粮食、蔬菜、柴禾、家俱的,都付了钱;家里没人的,写下纸条,留下钱表示敬意。驻扎石湾、桑家会、兴隆湾、峪口等村的红军指战员,每晚都要派出地方工作组深入周围村庄,进行抗日宣传,慰问救济贫困群众。红军驻横泉后,立即派出一支小分队到土坌则村,进村后见大部分青壮年躲了起来,红军战士就给未能出走的老人、孕妇、残疾人家担水、扫院,帮助老人给牲口切草,给贫困人家送来粮食和衣物,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许多群众自觉为红军带路,青年人晚上协助红军放哨,有的群众主动为红军提供敌情信息。红军撤走时,群众自发地组织欢送,扶老携幼,深情谢别。

其间,在圪洞北街口、横泉村东头、大武十字街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阎锡山阻拦红军东进抗日的罪行。根据群众检举,没收了峪口郭居福、古贤张协吉、横泉冯万英、刘本清等几户财主的部分财产,将粮食和物资发给当地最贫困的群众。清算地主,开仓放粮,砸开官府的盐店,向群众发放食盐,并向当地的财主、富户筹粮、筹款,对于拒缴粮款的地主、富户,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对积极捐款捐粮的财主、富户开会进行表扬,所有这些举措在方山的劳苦大众中留下了深刻影响。

红军在方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懂得了只有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才能救中国,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抗日的队伍,跟着共产党当红军,打日寇,中国才有出路,民族オ有希望。一些开明绅士深明大义,主动捐资,支援红军抗日;一些有志青年,主动参军,投身革命。当时就有圪洞村的郭三庆、古贤村的刘福春、横沟村的赵汉恩、南村的韩长万、吉家庄的郭久新、大武村的张谷囤等2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红军东征在方山的壮举推动了方山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为抗战爆发后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