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制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隋唐时期的瓷枕最大的特点,就是尺寸相对都比较小,长度仅十几公分,据说开始时是作为诊脉之用。瓷枕发展到宋代,不仅器形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时期有不少生产瓷枕出名的窑口,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等。造型有长方、八方、银锭、花瓣、如意云头等。
在古代,人们枕着瓷枕睡觉不仅凉快,还可以维持发髻形状。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很著名的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玉枕”就是指江西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枕。瓷枕不仅凉爽消暑,还具有保健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就讲过,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宋代瓷枕曰:“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椎人。”
吕梁市博物馆收藏一件辽三彩剔花元宝形瓷枕,国家一级文物,长25.9厘米,宽19.8厘米,前高7.5厘米,后高8厘米,重1.75公斤。该瓷枕呈元宝形,前低后高,前壁较平直,后壁圆弧,沙底。枕面中间稍凹,两边微翘,面上剔花绿色折枝荷莲花卉纹图案,底色填青绿釉,通过对花瓣和花叶进一步使用划花技法,优雅流畅的线条,增强了荷莲纹饰形象逼真的装饰效果;瓷枕壁腰部四周模印比较对称的缠枝牡丹花卉纹,施光洁亮泽的赭黄釉,釉面有细碎开片,后中部的花朵中心留有一圆形气孔,以防止中空的瓷枕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炸裂;瓷枕整个布局严谨、工整,釉色簇新,色调温和莹润,将元宝外形和美观的剔花纹饰完美结合更现富贵之韵,生意盎然,体现了辽代工匠将泥火与文化、艺术抟化的高超技艺。
辽三彩是由唐三彩发展来的,虽然叫辽三彩瓷枕,其实是上了釉的陶器,它以陶土做原料,在摄氏1000度左右下烧结成形,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疏松,吸水率高,叩之声音发闷,不具备瓷质标准。三彩并非专指那三种色彩而言,有的只有单彩或者二彩,却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一般而言,除了胎体之外,黄、绿、青三彩最为普遍,在三彩的调配技法上,也最富艺术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