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吕梁市绿色谷子生产技术

□ 李瑞生

吕梁市地处丘陵,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农作物品种多、小、杂,但该地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空气、水、土壤基本无污染,是天然生产绿色杂粮的好基地。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注重食品安全的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总结出一套绿色谷子生产技术。

1、产地选择

1.1产地环境质量 绿色谷子生产基地须选择在无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区,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391-2000)。生产基地要距离高速公路、国道1000m以上,距离地方主干道500m以上,距离医院、生活污染源2000m以上,距离工矿企业1000m以上。上风口不得有工业污染源。

1.2土壤条件 选择土壤耕层深厚,土壤耕性好;地势高燥,通风透光的坪地、岭坡地或梯田地进行种植,忌背阴地、沟坝地。在茬口调配上,应忌重茬、避迎茬,前茬以豆类、薯类等作物为好。

2、品种选择

不使用转基因谷子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粮食作物禾谷类》(GB4404.1-1996)的要求。

3、种子处理

播种前10-15天,将种子摊在阳光下晒1-2天,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杀灭病菌,晾晒时注意不能在水泥地上摊晒种子,以避免高温烫伤种子。播前用10%的盐水选种,去除漂在水面上的秕子和杂质,然后将下沉的种子捞出,用清水冲洗2-3遍。之后用55℃温汤浸种10分钟然后用冷水冷却,晾干后播种,防治白发病、黑穗病。

4、整地

秋收后封冻前灭茬耕翻,深度20cm以上,耕翻后及时耙?保墒。翌年惊蛰地表解冻时及时镇压保墒,减少土壤水分散失。对于来不及秋耕翻的地块要早春顶浆耕翻,并做到翻、把、压等作业环节紧密结合,消灭坷垃,碎土保墒,使耕层土壤达到疏松上平下碎,利于谷子出苗。

5、播种

当田间5~10cm地温度达到10~15℃即可播种,我市一般在5月中下句播种。播种方法采用楼播或机播均可,适当加大行距,行距可由原来生产习惯的20-26cm增加到40-50cm,缩小株距,可减轻间苗压力。播深3-5cm,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墒情较差时,应及时镇压或人工踩压提墒,每亩留苗18000—22000株,肥地宜密,薄地宜稀。也可采取穴播,每亩播6000—8000穴,每穴留3-4株。

6、肥料的使用

施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尽量减少肥料使用次数,提倡使用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用肥。每亩基施农家肥2500-3000kg(或经认证的绿色、有机专用肥200kg以上),尿素20kg左右,严禁使用硝态氮肥。施肥方法:底肥均匀地撒在地面上,耕翻入土。追肥要根据谷子的生长情况及时施用,以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肥料。

7、田间管理

必须采取早间苗防荒苗措施,在3~4叶期间苗,6-7叶期定苗,定苗密度按品种、土壤肥力而定,采用早间苗、压青苗等蹲苗措施,培育壮苗。中耕锄草的原则是头遍浅、遍深、三遍不伤根。第一次结合间苗、定苗浅中耕,应掌握浅锄细锄,破碎土块,做到锄草务净,深一致,防止伤苗压苗。第二次拔节后,结合追肥进行深中耕培土,深度7-8cm,松土通气,消灭杂草。第三次在孕穗期进行,深度5~7cm,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促进多发气生根,增加须根,防止倒伏。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在拔节至抽穗期浇1-2次水。

8、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规范栽培管理的预防措施为主,采用综合防控的技术。使用农药应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则》(NY/T393-2000)。

8.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实行轮作倒在制度。冬春彻底创烧谷荏,及时处理谷草,消灭谷茬、谷草中越冬的粟灰螟、粟茎跳甲幼虫。在间苗、定苗时,结合中耕,拔除、深埋、烧埋、烧毁发病株,控制虫害扩散。适期晚播,避开螟蛾羽化产卵盛期。播后覆土不要过厚,利于谷苗早出土,减少发病概率。

8.2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用色虫板、22杀虫灯、性诱剂诱杀害虫

8.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田间瓢虫等自然天敌,杀灭蚜虫等害虫。

8.4药剂防治 优先选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9、收获贮藏

当谷子颖壳变黄、谷穗断青,籽粒变硬,即可收获。收获过程中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做到单收、单运、单脱粒、单放、单贮藏、单交售、确保绿色谷子的质量和纯度。脱粒后及时晾晒,当子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方可入库贮藏。仓库需有良好的防湿、隔热、通风、密闭性能,可防霉变、虫蛀和污染。尽量保持稳定低温、干燥环境条件,门窗设网防止鸟、鼠、虫入内。

10、产品质量溯源

10.1建立统一农户档案制度 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谷子品种及种植面积。

10.2建立统一的生产记录档案 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农事活动、投入品使用、产品销售趋向等,建立完善的可追溯制度。

(作者单位:吕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