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6年2月25日,红军东渡黄河,经石楼进入交口,到4月27日离开,红军在交口(交口县1971年组建,时属地分别归孝义、隰县、灵石)征战62天;从1936年3月2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石楼县马家庄出发,翻越吕梁山进驻隰县(今交口)水头镇后水头村,至4月25日离开,期间3进3出,毛泽东在交口驻扎42天。可以说,交口是红军东征时驻扎时间最长的县,也是红军东征在山西建立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和战略支点。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位于交口县城东35公里处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中,为上下四进四合院布局,既是革命文物和纪念地,也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民居建筑。
走近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楣上悬挂的醒目的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匾额,驻足欣赏,令人敬仰。
走进大院内,环顾四周,这里由上、下两层院落组成,下层为四眼普通窑洞,上层为木结构建筑。一进院北正中的窑洞是毛泽东旧居。南房是政治局会议会址。左右窑洞是警卫部队的住宅,现已作为陈列室,存放着红军东征的一些资料和实物。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是其他领导同志的住处。二进院为警卫部队驻扎。西窑洞为彭德怀、杨尚昆旧居,东窑洞为林彪旧居,北窑洞楼上二层为电台室。
在大院厢房上建有阁楼与四周高墙相连,是大麦郊村建筑物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可以远眺近望。登斯楼也,大麦郊新村新貌尽收眼底;登楼处也,寻找红军的足迹,寻找血与火的骄傲。静静伫立在阁楼一隅,将缅怀与敬仰浅浅铺开,虽风烟早已散去,但在季节的葱茏里,在悄然逝去的年轮中,仿佛能听到当年那隆隆的枪炮声、战马的嘶叫声,也仿佛看到了耀眼的五星军帽、飘扬的五星红旗。
将时光追溯到1936年。时年2月21日,党中央为建立和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红军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开启了红军东征征程。3月3日,毛泽东率总部从交口县后水头动身,经交口、腰庄、辛庄、高庙山、山底、桑后峪、南河里等村,徒步行走70华里,顺利到达大麦郊村。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住了14天。3月8日,毛泽东在一进院南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为红军东征胜利作出重大的英明决策,也是红军东征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记录着当年红军东征那场宏伟壮阔的历史壮举:1936年2月25日,东征红军取得了关上(今中阳)、蓬门(今石楼)之战大捷,击溃了晋军在吕梁山区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红军1军团和15军团两大主力在孝义县大麦郊村(今交口)胜利会师。3月8日,中共中央在大麦郊“城门里”院南厅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分析了东渡黄河以来的政治军事形势,调整提出了东征战役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了兑九峪战斗部署,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方面军首长等约30余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宋任穷、王首道、郭述申等参会。毛泽东同志在给各军团首长下达任务时又强调指出,由于阎军向我逼近,如不打退阎军进攻,就无法立足晋西,所以必须集中两个军团的力量,给阎锡山一个沉重打击,而后就可以兵分两路,各撒一网,宣传群众,扩充红军,筹集物资,为抗日作战准备力量。这一指示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明确了兑九峪会战的战略意图:既不是攻城略地,死打硬拼,也不是消极防御,步步为营,而是要实施分兵发动群众,创立吕梁山根据地,在吕梁山区站稳脚跟,有计划的重创敌军,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
3月8日,红军主力在长达10公里的兑九峪谷地布下了一个三面埋伏的袋形阵地,静候敌军自投罗网。3月9日,毛泽东来到冯家港村,住在冯枝旺院内。3月10日凌晨,兑九峪战斗打响后,毛泽东经大麦郊、西宋庄、赵圪垛、城北沟范石滩行程30多华里,到达兑九峪会战的前沿阵地—郭家掌村,住在郭维喜家正中窑。毛泽东亲临金斗山指挥部,与彭德怀等指挥了兑九峪战斗。红1、红15军团主力从西、北、南三面向由东向西进犯至兑九峪、阳泉曲、柳湾一线的晋绥军杨效政第二纵队、李生达第三纵队发起猛烈攻击。战斗从拂晓打到黄昏。此战红军击溃了敌人2个纵队,歼敌近3个团,鉴于敌众我寡,一时难以消灭敌人,红军主动撤出战斗,随后阎军也撤至孝义、汾阳一带布防。兑九峪之战,成功地将敌人阻击到兑九峪以北地带。
兑九峪战役后,针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特别是阎军针对红军开展决战等严峻形势,3月12日,毛泽东在交口大麦郊主持召开了红1、红15军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作出红军兵分三路,转战山西南北的重大决定:“中路军”由毛泽东亲率红军总部和特务团及黄河游击师组成,转战交口、隰县、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方面之敌;“右路军”由红1军团、红15军团81师组成,向霍县出击,随后沿汾河和同蒲铁路南下作战,伺机向晋东南发展;“左路军”由红15军团的第78师、第75师主力和军团直属队组成,向灵石佯攻,掩护主攻部队南下,北上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并掩护红1军团南下。3月16日,由红15军团率先行动,围攻灵石县城,作出包抄汾、孝之敌,突破同蒲路的态势,掩护1军团南下行动。3月18日,凌晨又从灵石县文殊原、北庄一带进入介休县义棠镇郭壁、师屯南、师屯北地区,从虹霁桥强渡汾河,歼灭白秃山之敌—晋绥军第141师1个连,占领义棠火车站。同日,红1军团攻占南同蒲线枢纽—南关车站,将同蒲路拦腰斩断,而后星夜兼程,长驱向南,包围洪洞、赵城,奔袭临汾。4月1日,攻占了襄陵县站。红15军团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直逼太原。在红军东征史上,这一重大军事决策对于红军摆脱不利困境,掌握战场主动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史称“大麦交分兵”。
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军。从3月中旬到4月底,在短短1个多月里,红军筹款40万元,扩军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建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山西播下了抗日革命的火种。
红军东征在交口期间,1936年3月17日至20日,毛泽东到达西庄村,住在“麟厚堂”正窑中,一边指挥中路红军抗击阎军,一边指导红军在双池一带开展地方工作。交口有1000多人参加了东征红军队伍,如解学恭、赵家声、冯克武、郭万胜等杰出代表。同时还组建了“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令人难忘的是,在红军进驻西庄后,当地原有一口小水井不够食用,为解决红军和老百姓间吃水燃眉之急,毛泽东指挥红军战士在村东沟挖了一口清泉井,被老百姓尊称的“幸福泉”。1936年3月21日至4月25日,毛泽东及红军总部机关共在康城镇驻扎18天,期间3次离开又返回。在西庄、康城及石口驻扎期间,在康城上仙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晋西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邓发、凯丰、张浩、彭德怀、林伯渠、杨尚昆、陆定一等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讨论了政治、军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等问题,张闻天作了政治报告,毛泽东作了关于行动战略方针报告。1936年3月22日、4月7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在交口曾两次路居石口村。4月2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由交口康城镇经隰县庞派里、蓬门向永和县桑壁镇进发。4月27日红军后卫部队撤离交口,从康城镇向永和进发,5月2日,毛泽东从永和清水关回师西渡,5月5日红军全部渡过黄河,宣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
峥嵘的岁月锻造着辉煌的历史,不凡的年代铭刻着难忘的回忆。红军东征的战火硝烟,虽已飘逝85年了,但其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如同深窖的老酒,日久弥醇。我们对红军东征的纪念,不仅是她完成了“扩红、筹款、赤化”三大任务,而是根植于交口人民心底的那种对“红色”眷恋的情结、对革命历史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红色遗迹的敬仰。
交口虽不是革命圣地,但也是革命重地。交口是沟通晋西南的重要通道。红军东征军的到来,交口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那拥军、爱军、参军的军民鱼水之情让人缕缕回味。红军东征这段历史,是交口人民亲身经历的历史。她虽不是最辉煌的历史事件,但深深的印记在交口人民的心中。
2012年电视剧《红军东征》的上映,使纯朴的交口人民对足下这块土地更加爱恋,对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更加追寻,更增添了交口人民对红军东征历史的回味、追踪、爱戴。因为东征精神已成为交口精神的渊薮,掘之不尽,永葆着灿烂的青春。
重走东征路,参观路居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秉承遗志,发扬光大,让东征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一路前行。 解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