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党史学习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很多单位的党员干部都选择来三交镇刘志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了解红色革命历史……
那么,三交镇有红色印记的地方您都去过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交镇的“红色景区”,聆听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刘志丹纪念园
刘志丹将军是西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4月14日在进攻三交镇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机枪流弹击中前胸,壮烈牺牲。
刘志丹纪念园位于三交镇党家寨村鳌子圪瘩。1986年至1996年在省市县大力支持下,三交镇修建刘志丹将军纪念亭、刘志丹将军六角彩绘亭,并栽植松柏常青树,造林绿化面积达一千余亩。2007年至今,进一步修建刘志丹纪念馆、刘志丹将军汉白玉雕像、题词碑廊等。刘志丹将军殉难处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志丹纪念馆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山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东征,21日,东征主力红一军团,一举攻克柳林县三交镇(原属中阳县),2月26日,经过毛泽民、闫红彦等红军干部紧锣密鼓的筹划,再现三交镇老爷庙戏台院召开千余群众大会参加的庆祝“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石滩则村威望较高的李文才担任主席,黄石山同志担任副主席,高立山为军事委员,李文信为财政委员,李凤鸣为肃反委员,刘忠杰为粮食委员,建立了山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中阳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办公地址选在当时的“当铺院”,即后来的三交旧粮站院,院内设有红色政权各委员会办公室六处,还设有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四处,游击队总部一处。另外,在西南角设有牢房两处。
坪上村红军东征渡口遗址
正月二十八,红军结疙瘩。
沟口过的河,坪上往上爬。
民歌中唱的就是红一军团东征突破阎锡山军队把守的黄河天险的故事。1936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夜,红一军团全体指战员隐蔽在黄河西岸的沟口村待命,晚上9时,红二师第五团第三连24名战士组成先遣突击队,在曾国华连长带领下分乘8只小木船从沟口出发强渡黄河。河东阎军拼命向小木船射击,24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如猛虎般朴上河岸,占领了坪上村的山头,把阎军的堡垒各个击破。当打到三交老爷庙时进攻受阻,敌人一个班凭借老爷庙钟鼓楼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用两挺机枪疯狂扫射。张仁初团长看到一个个牺牲的战友,心如刀割,秘密派遣两个战士从后山迂回至老爷庙钟鼓楼背后,一举消灭了敌人(至今钟楼下边仍然可见到许多子弹孔)。至此,阎军414团杨贵有机枪营被全歼。红一军团战士全部渡过黄河,占领了三交镇。
三交镇红军东征纪念馆
三交镇红军东征纪念馆坐落于三交古街南端,由一个门厅、十一孔砖窑洞和窗顶上六间瓦房组成。旧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传说为孝义大富商所建,清末民初这里曾是三交村富商刘鹏的当铺,名叫“三合成”。1936年3月红军东征攻进三交镇,曾是周恩来办公旧址。纪念馆共有三大展厅,第一个展厅为苏维埃展厅,第二展厅为周恩来路居处,第三个展厅为刘志丹将军纪念厅。
三交镇红军东征纪念馆,由当地红色文化传承人李兵照同志创建。李兵照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从1981年始,起早贪黑、走村串户,辗转于黄河两岸秦晋大地,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收集东征文物。二十春秋收集到红军东征时期的图片、文件、信件、会议记录,东征将士用过的衣物、武器、子弹、医疗器械以及东征将士们东渡黄河时用过的羊皮筏子等一万余件,还收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物和资料以及明清时期反映当地风情民俗、民间艺术的文物1000余件。
毛泽民筹粮旧址
东征红军占领三交镇的第二天,毛泽民同志带领一部分陕北清涧干部来三交,住在“石鼓院”,与闫红彦、黄石山等干部一起协助周恩来筹建中阳县红色政权。
毛泽民主持安排红色政权建立之前,各工作组的具体任务:由贺天云负责党务工作,建立农村党支部;由黄石山负责政府工作,建立农民协会;由贺建山负责青年团、妇联、工会工作;由闫红彦负责扩充红军,动员青年参军抗日;他自己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筹集军粮。他一方面动员商行富户捐粮,另一方面组织发动群众没收地主、恶霸家的粮食和衣物,补充东征军粮的不足。当时“石鼓院”内东、西、南房内储存征收的粮食达数万斤。
毛泽民在周恩来领导下夜以继日地召开大小会议,了解各工作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周恩来汇报。
三月中旬,阎锡山对东征红军进行疯狂反扑,派重兵再次攻击三交镇。根据当时形势,党中央决定将红色政权机关及干部撤回陕西,毛泽民冒着生命危险亲自部署一船船军粮运送过黄河,最后才撤离三交镇。
李文才故居
李文才(1890—1972),三交镇沙坪则村石滩则自然村贫苦农民,受黄石山等人士的影响,在东征前曾为陕北红军提供帮助。1936年红军东征,攻克柳林县(原中阳县)三交镇后,李文才任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主席。他在三交镇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指导,常背着布口袋流动办公,被当地人称作“顺顺县长”,主要开展了以“扩红、筹粮”为主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两月之余的公开斗争后,因形势变化转为地下工作,全家六口人随红军西撤。在陕的四年期间,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纪念这一革命历史,柳林县政府于2015年在复旧修旧的原则上,对其故居进行了修缮,成为柳林县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红色革命见证地——老爷庙
三交镇兴教寺,亦称老爷庙,原坐落于沙坡上西端之黄河畔,为明清建筑风格。此地见证了红军东征激烈战斗、山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土地改革、培养莘莘学子等历史真实故事。
1936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红一军团强渡黄河,占领了坪上村山头,把阎军的堡垒各个击破。当红军战士打到三交龙王庙时,对面老爷庙钟楼上阎军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用两挺重机枪疯狂扫射,进攻一时受阻,张仁初团长目睹一个个牺牲的战友,心如刀割,他秘密派遣两个精兵从后山迂回至钟鼓楼背后消灭了敌人,占领了三交镇。至今钟楼下面的子弹孔清晰可见。
1936年2月26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周恩来第一次来山西,在柳林县(原中阳县)三交镇老爷庙院内召开千余人的大会,庆祝“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选举李文才为红色政权主席,红色政权成立了红军游击队,建立了农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斗争地主土豪,镇压反革命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