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奏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交响乐”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 宋兴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系统工程。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叶,社会教育是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奏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交响乐,努力形成同心、同向、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新格局。

学校教育是“叶”

学校教育是叶。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规和主导形态,是制度化的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无疑充当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

但这并不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教育或者会补充与完善学校教育,或者会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根”

家庭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与家庭联系中发现: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但在培养子女成才的观念上存在失误,只重视检查子女各科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总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的艰辛、代价,一心为了养育孩子,孩子不应该做出错事,因而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训斥孩子,造成子女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借口工作繁忙,平时极少与子女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给学校,这是家庭教育存在的失误。

广大家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要做孩子的“标杆”,做教师的“益友”,做学校的“智囊”。

学校要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社会教育是“干”

社会教育是干。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劳动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学生中开展“经历教育”“捡白色垃圾”“义务植树”等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劳动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中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艰苦朴素,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并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

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奏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交响乐”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从社会大教育系统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应充分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社会这个大课堂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又决定了学生成长的发展的方向。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同心、同向、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教育新格局,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把全党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举措。

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叶,社会教育是干。根深才能叶茂,干壮方可致远。只有奏好“学校、家庭、社会”交响乐,才能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兴县招生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