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涛
4月26日至30日,“大力弘扬吕梁精神 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媒体联动采访活动举行。五天时间里,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等中央、省、市、县四级三十多家媒体记者深入我市兴县、临县、石楼、孝义、汾阳、文水,探访红色遗址,聚焦脱贫攻坚,感悟高质量发展,多角度了解、记录吕梁的红色历史和发展变化。
吕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境内红色遗址众多。采访团来到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临县中央后委旧址、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孝义红军东征兑九峪战役展览馆、中共汾阳特别支部纪念馆、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地详细了解吕梁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每到一处,讲解员都详细讲述了发生在当地的革命故事和英烈事迹。古朴沧桑的红色遗址、丰富的图片实物、详实的文字介绍让大家重新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战斗岁月,用心感悟革命先辈的舍身付出,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经济日报经济县域报山西站站长席兆平说:“学党史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树立信念,这次采访,我们参观了很多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很受教育。看了这些,感觉我们国家发展得非常不易,我作为一个央媒驻地方的记者,希望涌现出更多的新时代吕梁英雄,把吕梁市建设好、发展好。”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高伟说:“我们在汾阳中学,重温了革命历史,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吕梁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英雄史和奉献史,这里有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生动丰富的教材。作为媒体工作者,通过追寻红色记忆,我会把这种革命精神带到实际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除了红色遗址、红色文化,采访团还重点参观了解了我市经济社会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成就。兴县张家梁移民新村、临县五和居、临县电商园、碛口红千年枣林综合示范基地、石楼裴沟光伏扶贫电站等一个个扶贫项目,让采访团耳目一新。大家对我市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所取得的成绩纷纷点赞。《从“山上”到“地上” 脱贫户康兰兰拥抱“稳稳的幸福”》《石楼!光伏能源让百姓走上幸福路》《扶贫车间“小箱包”装着就业增收大心愿》《“一碗粥”走出石楼一道道沟》《光伏板下的“致富账”》《脱贫户刘丑丑的电商“情缘”》……采访活动还未结束,一篇篇高质量、有温度的稿件已经见诸云端。经济日报经济县域报山西站站长席兆平说:“在吕梁市很多县,很多扶贫项目做得都非常好。在石楼县,我们采访了青创园、光伏产业。我们看到了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来,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孝义是吕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采风团一行走进留义社区、府东社区感受群众生产生活变化,了解社会治理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深入鹏飞集团、金晖兆隆高新科技公司、金达公司,切身体会煤焦企业在转型发展路上的努力和探索。鹏飞集团5G+智能中央调度智慧管理中心、金晖兆隆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金达全封闭拱形精煤大棚都给采风团每位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人民网记者赵芳说:“我是第一次来孝义,之前可能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孝义作为工业城市 ,可能在环境治理和绿化发展方面有些欠缺。今天参观了留义社区和府东社区,看到了社区的党建工作、设施建设养老院服务,切实感受到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挖掘更多的新探索、新发展,讲好孝义故事、吕梁故事。”
一路走,一路看,看不尽发展好光景。在五天的时间里,采风团一行看发展、聊心得、谈感悟。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采风活动,将继续当好增强“四力”的践行者,用专业独到的新闻视角,将吕梁的新变化、新风貌、新成就展示好、记录好、宣传好,担当起社会正能量传播者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