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6旬老党员李春明醉心“红色收藏”30载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这几天,交口县李春明的电话格外多。

有要预约参观他的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团队,有要上门采访他的媒体记者,还有要与他探讨党史学习教育该如何开展的党政机关负责人。挂断电话,李春明心里倍感欣慰:没想到自己宅院里一个小小的“家庭博物馆”真就派上了用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全党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每天来李春明“家庭博物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5月7日,记者慕名来到这个位于交口县城的“家庭博物馆”——交口县润泽东征文化博物馆,满屋子的红色藏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今年63岁的李春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醉心“红色收藏”。30多年来,随着红色藏品越来越多,李春明也从一个“新手”变成了“行家”。自从开始红色收藏,李春明一有空就穿梭在古玩市场、革命根据地、伟人路居地、革命纪念馆……只要有“红色元素”的地方总会有他的身影,只要听说某处有“红色物件”,他便想尽办法收罗,拿回家后就认真研究。

120余平米的房间,115个类别,4个展厅、8大展室,摆放着上百种藏品,其中红色藏品达到4000余件。有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时期的红色文献,有建党以来各时期的党章、票证、搪瓷纪念杯,还有泛着微黄的红色宣传画报……这些物品只是李春明众多红色收藏品里的冰山一角。“这是一大至十九大的党章,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物,这些是红军用过的雨伞、小方桌、电话机、立功勋章、各类书信……”在博物馆内,李春明小心翼翼地拿起每一件藏品给记者介绍着,如获至宝。

在李春明的介绍下,每一位前来博物馆参观的群众都会收获满满。对于一位真正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收寻只是做着采购的营生,保存也不过是保管员的活计,只有真正去研究和传播红色文化,才能让红色收藏发挥更大的价值。李春明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与其说每一批参观者都会敬畏每一件红色藏品,不如说是更对藏品中的每一个历史故事,每一段历史文献感兴趣。

从2006年12月26日对外免费“迎客”,到2020年正式注册备案“交口县润泽东征文化博物馆”,从交口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交口县润泽东征文化博物馆党支部,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相继落户,博物馆已经先后吸引了5万多名群众前来参观。这也是李春明最为欣慰的事情。

“我和我的红色博物馆就应该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李春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时值建党100周年之际,正是社会各界人士学习红色历史、追忆革命前辈、汲取精神力量的时候,希望博物馆能发挥它应有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