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乡村振兴

一句诺言 一生作答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孟保奎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名党员干部,扶贫一阵子也不难,难的是四年来带着妻儿扎根乡村持续扶贫。孟保奎,一位来自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从事多年农业科研工作专家,原省农业农村厅驻临县兔坂镇前沟村第一书记,2016年开始,就扎根临县兔坂镇前沟村,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中,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层到基层,在偏远农村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书写了一曲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舍弃小家顾大家 进村入户帮农家

连绵吕梁山,山连着山,沟套着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大山深处的临县,更是全省的深度贫困县。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脱贫任务,多少人望而却步。而孟保奎却迎难而上,了民情、排民忧、解民难,从格格不入到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初到临县,孟保奎白天去农户家走访了解群众需求,晚上回宿舍认真梳理。白加黑、五加二,每天只睡觉四五个小时,成了他扶贫工作常态。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村民家吃饭也要付饭费或买东西回赠,这是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准则。

在与村民的相处中,孟保奎把自己当村民、把村民当亲人、当朋友。房东老李病了,孟保奎联系诊治和慰问;入冬之前,孟保奎发动机关同事给村里贫困户捐赠衣服;他给予癌症患者高维玉关注和帮助,帮老党员整理毛主席画像,帮老革命之后苗峁老人寻找下葬于青海省的生父骨骸;他协调给50年党龄的老党员高连明修建了新房;开车时只要遇到老人、妇女和孩子时,他就主动招呼送上一段;他挨家挨户指导村民修剪管理红枣、苹果、梨、葡萄等果树;他组织评选出孝老爱亲文明户高润生,在村里倡导孝老文明新风气。

与孟保奎一同驻村扶贫的,还有他的爱人韩淑鸿,任临县兔坂镇窑沟村第一书记。

在这段艰辛却是弥足珍贵的道路上,有汗水也有泪水,有喜悦也有愧疚。喜悦的是,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孟保奎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前沟村也顺利通过了脱贫攻坚各项检查,顺利脱贫摘帽。愧疚的是,为了方便照顾白发苍苍、疾病缠身的75岁老母亲和两三岁的孩子,孟保奎和爱人只能将他们接来临县。

孩子初到农村,语言上交流困难,简陋的居住环境,经常让孩子被蚊虫子咬伤。老母亲患病在老家住院二十多天,孟保奎也没回家陪伴照料。老母亲出院后,孟保奎又受蒲县县委组织部邀请回家乡做工作交流发言。每每说起,孟保奎红了眼眶:“作为儿子在母亲住院期间没能陪伴尽孝,心中感到十分难过,但作为党的儿女坚守岗位、尽我所能、问需于民,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忠,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党建产业齐抓管 村里变化是关键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孟保奎驻村以来,积极参与村级组织建设,配合村支部书记和班子,巩固党组织活动阵地,多次组织党员学习“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两学一做”;严格按照“三基建设”任务开展工作,党建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孟保奎驻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荣获了市委授予的“五星级农村党支部”牌匾。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为了摘掉穷帽子,孟保奎带领大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红枣曾是驻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由于市场不景气,村民对红枣放弃了管理,红枣园荒芜。搞农业出身的孟保奎从改良红枣品种、多搞培训、狠抓技术等工作为切入点。如今,前沟村已完成了红枣品种改良500亩,红枣提质增效530亩。举办了红枣技术培训8场次,受训人数达200余人。确定了红枣示范户5户、示范面积200亩,带动了23户主动管理红枣,吸引了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回村开始管理红枣。

通过几年的努力,前沟村的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华丽转身,呈现出四大亮点——养驴产业生机勃勃。村里创办了“养驴场”,现已养驴102头。养驴场带动贫困户散户养殖的路子,带领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桑葚采摘及桑叶多用途前景看好。由孟保奎规划建设了“桑葚品种采摘园”,共栽植了15个品种、350余株。试验了桑叶养蚕、养羊、养驴,探索桑叶饲料多用途;野生麻麻花成致富新路。孟保奎引导村民苗卫平试验成功种植了“仿野生麻麻花”,示范推广了32户、种植20亩,亩产效益达到4000余元;充分挖掘红枣资源,培育经济增收点。孟保奎一方面联系养蜂能人郭丽军养蜂180余箱,带动村民发展养蜂项目;另外指导村民试制“枣芽茶”,讲解“枣芽茶”制作方法、做技术示范等,拓宽村民致富门路。

在改善民生上,孟保奎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三件大事:一是投资50多万元打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二是建立了村卫生所,解决了村民看病难;三是筹建了图书室,解决了村民看书难,室内上方贴着由孟保奎亲自设计的“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点亮人生”十二个醒目大字。

荣誉是鞭策激励 不用扬鞭自奋蹄

“孟书记没有架子,和我们老百姓就像兄弟一样,耕田、挖土什么都帮着干。”村民们纷纷赞叹道。“他不仅是书记,更是我们的老师,自从他来过后,我们的观念都变了很多,如今,大家都学会了看市场、搞产业了。”前沟村的村两委班子无不对孟保奎竖起大拇指。

孟保奎扶贫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各级领导的肯定。更被省委、市委评为“优秀农村第一支部书记”“感动吕梁—2017扶贫攻坚年度人物”、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2018年获得山西省脱贫攻坚贡献奖、2019年获得“脱贫攻坚与产业扶贫”专题论文三等奖,多次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表彰。接受了中央、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孟保奎本人获得了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任期满后,孟保奎依然心系吕梁扶贫,放不下吕梁的贫困群众,仍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致力于产业扶贫,搞好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他编写专业书籍《生态桑多元利用、助力产业振兴》;总结扶贫经验,撰写扶贫书籍《感动吕梁》;撰写产业研究报告(规划)3篇;技术负责主持启动了吕梁市“柳林县桑葚果科技创新试验示范”项目;参加吕梁市“岚县大棚无花果栽培管理技术示范”项目;受邀参加了市委、市政府主办“首届山西(干果)经济林研讨会”,做了题为“探讨吕梁林草(饲料桑)+畜牧(湖羊)产业发展路径”ppt汇报……

孟保奎将农业产业研究、以产业带动贫困百姓脱贫致富当做毕生的事业来干。他悉心培育改良桑葚果新品种,多方联系和协调省果业总站等有关部门,调运饲料桑苗木15.5万株,免费供应农户、合作社,在临县木瓜坪乡显岩上村,空闲地种植饲料桑用于养牛;在兔坂镇前沟村,枣树林下种植饲料桑用于养羊;在大禹乡疙台上村,枣树林下种植饲料桑用于养羊,想方设法让百姓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

一句诺言,一生作答。孟保奎说:“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党员,要心中有党、心里有民,对党忠诚、服务于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农业科技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