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1969年8月,1988年12月参加工作,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方山县融媒体中心工作。工作期间于1999年—2004年先后挂职任方山县圪洞镇班庄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先后当选为方山县人大代表、党代表和政协委员。
我搞过建筑当过村官,心系着的是群众
1988年我高中毕业后,在方山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工人;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调到县新闻办,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期间挂职圪洞镇班庄村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成了一位村官。
在当工人期间,我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错的文化功底,协助工程队完成了多处工程。随着工程的不断扩展,我带动了本村一部分人逐渐走向了富裕。但看到一些村民还未摆脱贫困,有的家庭甚至无钱供孩子上学、无钱治病,心里很不是滋味,渐渐产生了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于是在建筑市场十分红火的情况下,我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曾经生我养我的班庄村挂职。
班庄村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面对诸多难题,我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在稳定人心的基础上,首先改变村里仅有的百亩葡萄园品种落后的问题。在我的带领下,村民们在葡萄行与行之间栽种了京优、京亚、巨星、美国红提等优质品种,还新增了70余亩葡萄、20亩鹿梁甘草;1064亩坡耕地采取核桃、仁用杏、构杞、苜蓿套种方式发展经济林;3000余亩荒山荒坡根据地形分别通过条田、隔坡、水平沟、鱼鳞坑整地等栽植了刺槐、油松、杨桦等木材林,并建起了50亩科技示范园区。
调产的成功为村民打足了信心,于是我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自力更生,新挖U型渠200多米,扩大水浇地470余亩,并积极发动群众集资、义务投工,解决了全村近千人和几千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行路难问题、电网改造等。尤其是打井时已是深秋季节,天寒水冷,我又患有不能浸凉水的皮肤病,但为了工程早日完工,我不听别人劝阻,带头入水工作。我说:“哪个人没有一点儿小病,如果仅仅因为一点小病就不下水,那谁还能下水,再说这么凉的水,对谁也有危害,我不下,让谁下。”
我的行动感动了省扶贫工作队、县里和乡里的干部,为此扶贫队主动投资20多万元改造了学校;县里投资13万元修建了上山路和改造了防渗水渠520米;乡里出资4000多元解决了打井的部分费用。
我在新闻战线上全情投入,最关心的还是群众
挂职期满后,我回到了新闻办,多年的农村工作,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新闻宣传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是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虚心向同事请教,认真翻阅有关书籍,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我的新闻采编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
2012年,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导致方山县马坊镇的土豆出现早死、腐烂的情况,我多次深入受灾村庄采访调研,先后在《吕梁日报》、《山西青年报》、《山西日报》上进行报道。报道受到了《黄河电视台》一拨就灵栏目组的关注,栏目组记者和我联系后对此事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采访,并做了近一个小时的专题报道,从而为马坊镇的土豆打开销路,使其得以及时销出,解了种植户的燃眉之急,降低了他们的损失。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融入基层、融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倾听百姓的所需、所求、所思、所盼,随着我频繁地深入基层,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稿件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版面上,真正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书写出方山新闻宣传新辉煌新篇章。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将继续披坚执锐,老骥伏枥般地奋斗在新闻第一线,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向党的100周年献礼,为方山开启“十四五”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