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物竞天择形成了晋陕峡谷吕梁沿黄南北长300公里、东西宽各20公里、面积330万亩的红枣林带,涉及吕梁沿黄4县、35个乡镇,枣农85万、脱贫农民10余万。
红枣林对黄河流域生态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效益巨大。临县、柳林是“全国红枣之乡”,区域内有红枣加工企业400余家,系列产品200余种,年加工红枣5亿多公斤,增值12亿元以上,临县枣芽茶已经与日本签订上亿元的订单,创建晋陕峡谷红枣特色优势区具有独特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因素。目前我市沿黄多数枣农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技术,管理粗放,导致优质品率低、生产效益下降。市场冲击、效益下降致使人口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紧缺,枣林无人管理而大面积撂荒,步入管理粗放—品质下降—效益低下—无心管理的恶性循环。
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把全面振兴红枣产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实抓好,积极争取国家、省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创建并做大做强晋陕峡谷红枣特优区。
规划建设高标准提质增效优质红枣基地30万亩。围绕良种化、品种化、集约化、标准化,在沿黄四县建设高标准提质增效优质红枣基地30万亩,主要措施:一是改造缓坡红枣林地,开挖坡地水平沟,积水保肥,培植地力,强化栽培管理。二是推广改良优良品种。结合低产枣园改造,实施老品种提纯复壮、高接换优、降高塑形、培育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设施红枣等措施,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红枣生产基地。
规划建设红枣科技示范园2万亩。项目应主要安排在重点乡镇,每个乡镇规划500-1000亩。建设集食用和保健原料生产、养生休闲、生态保护及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红枣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引领带动红枣产业向纵深和高度发展的强大示范效应。
开展“三品一标一基地”建设,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基地建设认定。统筹规划,采取激励奖补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有机红枣,推动品牌建设,积极申报有机红枣认证,把“晋陕峡谷特优区有机红枣品牌”推向国内外市场。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能人十基地十农户”“公司(合作社) 十基地十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化发展模式,有规划、有步骤地集中连片打造优质、高产精品示范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收购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着重从引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战略投资等方面入手,支持企业建设红枣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扩大已有临县克虎晋陕红枣交易市场、柳林三交红枣集散地、汾阳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中心的仓储规模,配套建设乡村物流网络,引进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技术,引导产销无缝对接,实现红枣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和系统化,大幅提高红枣产业的集成度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