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水县党史和组织史上,1938年4月成立于交城山米家庄的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是一个值得学习研究的范例。
该政府成立之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文水,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危难之际。山西党组织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通过向阎锡山政权推荐,成立了以顾永田为第一任县长的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到1940年1月顾永田任晋西北第八专署专员后,文水县政府随之重组。以顾永田为县长的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从成立到改任不到两年时间。但是,它为文水人民建立了铭载史册的历史功绩;为在这块土地上进行抗日斗争的伟大民族动员,唤起民众、赢得民心、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出工作团分赴全县四个区,宣传贯彻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旧政权进行改造,建立区村抗日民主政权。短时间内,抗日烽火在文水燃烧起来,17万民众积极响应民主政府的号召,纷纷投入到支前抗战的行列。从几组数据可以看到当时形势的转折:1938年,为支援部队需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征集军鞋3千双,袜子4千双。这一年仅战动总会三支队就在文水扩兵1千多人。1939年,汾河沿岸30多个村庄送往根据地粮食30多万斤。仅暂一师36团在文水扩兵1500多人。1940年又向根据地送粮近68.9万斤,布料1283匹,军鞋1万余双。
县抗日民主政府抓住直接影响当地民生的两个关键点,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是水利。文水一直是一个以河水灌溉为主的农业县。但是由于水规不合理,加之河道失修,治理不力,严重制约农业经济。为了保障用水新规的落实,县政府严厉惩治依仗权势抢水用水的水霸,坚决制止“水宴”“水礼”“水争”等霸道规则和不良风气。同时,顾县长登门聘请爱国志士李袖清出任水利局长,各村由群众推举水利委员管理水事。1938年、1939年冬闲季节,县政府以“流通券”作资金,发动群众挖渠筑坝,疏浚河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改造。在汾河上修筑了“天义堰”和“天德堰”,修复支渠干渠。为确保工程安全进展,县政府在沿岸还专门派遣了武装保卫。水利事业的改善,很快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仅1938年一年,全县增产粮食20万石(每石140市斤),人均增产粮食一石多。二是金融。县政府成立后,发行了“文水地方金融流通券”。为贫困农民还债、清欠、回赎土地、借代购置农具等提供了条件。为确保“流通券”的实施,县政府作出“流通券”用地亩担保的规定,一元“流通券”相当于一块银元,每亩农田担保一元。同时严令“流通券”市面流通,坚决打击不法分子。“流通券”的实施,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抵制了阎锡山政权蓄意制造的封锁和摩擦,支援了根据地建设。当时,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顾县长真能干,组织发放流通券,打坝修渠都顶用,还债赎地起作用。”
县政府设立教育科,组成“流动教育团”,在全县各学校进行教育视导,并且利用寒暑假期集训小学教师。任命中共党员李生华为“流动教育团”团长,并逐村整顿乡村小学。使学校不仅成为吸收广大农民子女入学的课堂,而且成为组织民众接受抗日宣传的场所。同时,全县组织编印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抗日课本,向学生和民众灌输抗日爱国思想,抵制奴化教育。从1938年到1940年,全县共办起初级小学170所,高级小学2所,入学儿童达到2.5万人。在青年学生中,尤以为贺龙中学输送的人才最有代表性。1945年9月,贺龙指挥攻克文水城后,带领大批学生参加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随营学校,成为贺龙中学的前身。这些被贺龙视为“宝贝疙瘩”的青年,之后多数成为革命队伍中当时稀缺的文化人才。
县政府扩充队伍,打击日寇。早在1937年9月,山西牺盟会和战动总会就在文水组建了晋中平川第一支抗日游击队。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这支队伍已整编为战动总会晋西游击第一路纵队三支队(俗称三支队),该支队在我党领导下,驰骋晋中平川,开展敌后斗争。县政府组建的游击支队(俗称县大队),以工卫纵队调派的警卫队为基础,逐步进行整编扩充。支队长由政府秘书彭敏兼任。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群众的发动,游击队日渐壮大。首先将战动总会之前派到文水的120师连长周文彬在文水南庄一带组织的游击队,进行合编。接着将开栅田恕游击队,下曲张受录游击队进行整编。同时动员招募当地进步青年加入队伍。到1938年7月,文水游击队已发展到700多人。随着武装力量的发展,对日作战的攻势先后展开。1938年8月,经县政府与驻文水“牺盟晋中办事处”策划,县游击支队配合工卫纵队、保安一支队、120师四支队,动员组织云周西附近村庄数百人参加,夜袭祁县东关日军纱厂。这次联合行动,不仅破除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振奋民心,同时夺回一定数量的布匹、线毯,解决了当地武装的被服供给。同年9月,游击支队与工卫纵队三路阻击,击退日军出动装甲车、骑兵百余人突袭顾县长云周西驻地的张狂行动。紧接着游击队袭击文水县城,截获鬼子运输物资,对盘踞县城的日军构成威胁。1939年,县游击支队配合当地驻军,又在南安镇、东庄村、北胡家堡等地,对日军展开阻击战,破袭战,围歼战。1939年3月的北胡家堡战斗,以抗日力量不足2千人对付日军5千余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我方伤亡650多人,毙伤敌人2千余人的战绩结束战斗,成为晋中平川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从此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沉重打击,全县军民抗日士气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