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陈月媛 王德求 马龙 图片摄影 / 吕梁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炳中
5月的沂蒙山,绿意葱茏,生机勃勃。
5月26日至27日,“寻访百年红色精神 重走红色革命地标——全国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活动,开启了集中采访的第三站——走进临沂。来自全国12个省份、18家党报的30余名一线记者,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重温烽火硝烟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共忆峥嵘岁月。
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从“红嫂故里”常山庄到孟良崮战役遗址……短短两天集中采访的时间,大家踏着历史的足迹,一路寻访红色革命地标,倾听红色故事。抚今追昔,探访百年征程激发的时代伟力,撼动人心。采访团的记者们,对新时代红色精神践行弘扬的时代范例与榜样,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新时代“两山论”实践者、“一带一路”先锋企业金锣集团、“全国乡村振兴十大案例”之一的竹泉村,进行了调研式采访。行程中还参观了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采访了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拥军模范朱呈公式和“沂蒙六姐妹”精神传承人吴楠、牛庆花,真切感悟到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力量源泉!
一种革命精神——水乳交融沂蒙情
5月26日上午,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安静肃穆,采访团一行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了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罗炳辉、汉斯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墓和石像亭,聆听沂蒙革命战争历史的波澜壮阔。
讲解员王皓琳的爷爷、姥爷都是老八路,父亲和哥哥都是解放军,特殊的身份让她的讲解特别动情,深深地打动了采访团的成员。
“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决跟党走。”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
在临沂期间,采访团来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孟良崮战役遗址等地进行了参观采访。一帧帧历史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实物,诉说着一段段血与火的岁月,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让人肃立倾听、深思嗟叹、热泪盈眶……每到一地,都是一堂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课。
“临沂市和黄冈市虽然相隔千里,但都拥有相同的红色基因。英雄的沂蒙山和大别山人民,都以无数的鲜血和生命付出,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冈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彦友说。
一路聆听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和英雄事迹,遵义日报记者金枭枭感触也特别深,“今天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更好地学好党史,从党史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汲取更多的力量,做好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人。”
一个英雄群体——红色基因代代传
“你是灯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5月26日,在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带领采访团唱起了这首浑厚雄壮的革命历史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今年69岁的于爱梅,是一位退休中学教师,过去的几十年一直她都在做一件事情:将沂蒙红嫂故事和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而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
身为红嫂的后人,传承红色基因是她一生的追求。于爱梅2004年退休后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她开始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眼中的红嫂事迹和沂蒙精神,10年,她讲了3000多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接见了于爱梅等英模人物,强调“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这件事我一直牢记在心里。”于爱梅说。
和于爱梅一同受到习总书记接见的,还有全国拥军模范、沂蒙新红嫂朱呈公式。朱呈公式1997年下岗后,受“红嫂精神”激励,从人力脚蹬三轮车运输起步,发展创办了集速冻食品加工、餐饮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她牢记老一代红嫂的嘱托,继承发扬沂蒙人民拥军爱国的光荣传统,走边关、上海岛、下基层,20年来共行程26万公里,先后走访了300多支部队,无偿赠送水饺1000多吨,做沂蒙精神报告400余场,还认下并帮助了5000多个兵儿子,成为无数人民子弟兵心中的“最美兵妈妈”。非典与抗疫期间,她两度千里逆行,无惧生死,赶赴小汤山、火神山,送去30吨水饺与沂蒙人民的大义深情……
5月27日下午,采访团听取了朱呈公式所作的“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红嫂事迹报告会。红嫂的故事感天动地,记者们的眼角是湿润的,心中澎湃着火热的情愫。“老红嫂的故事太多太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朱呈公式动情对记者们说,“我经常去看望那些老红嫂,她们的英雄故事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生命不止,拥军永远在路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朱呈公式用生命谱写着新时代沂蒙红嫂的感人篇章!
一份为民情怀——擎旗奋进谱新篇
5月27日中午,采访团一行来到金锣集团。从一家乡镇肉联厂发展成为中国肉制品产业的领先企业,常年稳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金锣集团开拓奋进的艰苦创业史就是鲜活的沂蒙精神企业样板。捐资助学、修桥架路、支援灾区、致力环保……金锣集团传承红色基因、躬耕践行沂蒙精神,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产业报国,成为新时代践行红色精神的生动范例。
采访团一行亲眼见证了金锣高品质产品的生产全过程。金锣领先同行业的生产工艺和“一切为了人类健康”的核心理念,以及在环保事业上的巨大投入,让参观者赞不绝口,“做企业,就是要有金锣这样的战略和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锣集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注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生产加工走到哪一步,污水治理研发就跟进到哪里。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创新技术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017年,金锣集团主动认领临沂城区柳青河“企业河长”,金锣净水系统助力临沂市获得“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称号。
“环保是最大的民生,企业环保做不好,产品做得再好再健康也没有用。”金锣集团党委书记郑培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5月27日下午,融媒采访团参观了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了解了中国医药行业传奇人物赵志全的先进事迹。他用27年时间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发展成为净资产60亿元、用毕生追求诠释了新时期沂蒙精神,成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鲁南制药集团副总经理李宝杰说,“鲁南制药不怕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企业精神,就是沂蒙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具体实践。沂蒙精神、鲁南精神、楷模精神,鲁南制药紧靠这三股精神和文化,正在实现从百亿到千亿的跃进。”
一个乡村样板——携手奔向富裕路
临沂是红色基因的富集区。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了厉家寨、九间棚、沈泉庄等一大批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在新时期,沂蒙精神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5月26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沂南县铜石镇竹泉村。这里,家家有翠竹、户户有清泉,乡村旅游远近闻名。
穿行在古村落中,片片翠竹遮天蔽日,竹林隐茅舍,清泉石上流,让人恍惚置身于江南水乡。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青壮年村民常年在外打工,古村内破旧空房、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穷则思变”。2007年竹泉村抓住了开发旅游度假区的机遇,全村上下一条心,几年间就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中国最美乡村”的蝶变。竹林、泉水、古村落,宛若世外桃源,再加上保留和传承了沂蒙山乡特色民俗文化,成为“最美乡村·齐鲁样板”乡村振兴的典范。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除了竹泉村,临沂还有朱家林、大田庄、椿树沟、压油沟等乡村旅游点叫响省内外,沂南常山庄、沂水桃棵子、莒南厉家寨、临沭朱村等一批红色文化名村也成为著名的乡村游“打卡地”。乡村游火了,给乡亲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统计,目前临沂市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0万余人。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融媒采访团见证了沂蒙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昔日那座经过炮火锤炼的革命老区,现在已变成一座“人人都说沂蒙好”的现代化城市。跟着时代节拍,沂蒙山小调唱响了新时代的铿锵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