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在红色广播中感受奋进力量

□ 赵鑫溶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家住的离学校远,每天早上妈妈都会开车送我去学校。十五分钟左右的路程中,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固定的节目——那就是听广播!别人家车里总是听音乐广播台,音乐声、欢笑声在车里环绕。而我家的车里只听FM970——中国之声!在近些日子里,我跟随着《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这个节目来了一次时空穿越之旅!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了百年的记忆。

伴随着一阵推门的咯吱声以及走路的脚步声,我再次回到了中国百年前的那段时光!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从康辉讲述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历经百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壮大(现在收藏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中);到陆洋讲述的精美菊花砚背后竟有的血雨腥风;再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王松楠讲述的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的故事!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真切表达,附以珍贵的历史原声等声音元素,让我无不让我身临其境,更让我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生动传递文物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而使我最难忘的是听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梁丹丹讲述有关她爷爷的故事,珍藏在馆内的国家一级文物——爆破筒残片。五枚爆破筒残片,锈迹斑斑,最大的一块长9.99厘米,最小的一块仅有3厘米长。73年前,东北野战军2纵5师15团8连战士梁士英,用胸膛顶住了这枚爆破筒,炸毁了敌人的碉堡,用生命为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役——锦州攻坚战,打开了前进的通道。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坚不可破的地堡被炸得粉碎。部队进攻的通道打开了,而梁士英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6岁。共产党员梁士英没有照片、没有遗体,7枚爆破筒残片成为他留下的最后的战斗痕迹。

听完这个故事,我百感交集,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是啊,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身为青少年一代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先烈大义凛然和大无畏的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作者系孝义市府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