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奔向小康的铿锵足音

——写在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这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吕梁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全市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叫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一批重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在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的今天,我们再一次回望——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吕梁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锋”的姿态,向贫困宣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总书记视察吕梁时的殷殷嘱托,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市人民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奋力谱写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彩华章。

庄严承诺:

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吕梁脱贫情况如何,一直备受习近平总书记牵挂。

犹记得,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第一站便来到吕梁。总书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吕梁精神,赋予了吕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牢记嘱托,吕梁坚决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战鼓催阵。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五年来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63次、领导小组会议49次、市政府常务会46次研究脱贫攻坚,35位市级领导挂帅,包联10个贫困县35个贫困村109户贫困户,下沉一线督导指导,提出建议、解决问题122条;13个县市区委书记遍访贫困村4030个次,累计解决问题1984个……一次次谋划部署、一次次调研走访,仿佛密集的出征鼓点,响彻在吕梁大地。

战旗飘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扶贫政策要对贫困群众落地落实落细,离不开我市数以万计扶贫干部奔赴一线,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闯劲和拼劲。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督战,市县乡村四级党政“一把手”逐年分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累计选派农村第一书记8851人、驻村工作队员38064人驻村帮扶;组织66798名干部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村、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形成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下乡、乡镇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蹲村的工作格局,党旗飘扬在吕梁的每一寸土地。

战绩辉煌。放眼吕梁大地,农村变美了,大山里的贫困群众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走上了平坦的柏油路,贫困家庭的孩子再不会堕入因贫失学的绝望;再也不会有人蜷缩在漏风漏雨的危房中长吁短叹;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有了养老金,“三转婆姨”学到了一技之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644元增长到2020年的10656元,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全市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精准施策:

坚决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拨开春日的云雾,吕梁延绵的山坡上一片翠绿,新栽植的树木抽出了鲜芽。

透过冬日的阳光,移民新区内,从大山阻隔到内联外畅,几代人梦想终成真。

沧海桑田,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吕梁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弘扬吕梁精神,改革思路、创新办法,精准打造了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三场硬仗”;推出“一码清”“一保通”“党支部+”“十户联体”三个创新,探索出一整套可借鉴复制、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经验,淬炼成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吕梁智慧”“吕梁模式”“吕梁经验”。

针对吕梁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实际,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创新农民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26.55万亩、退耕还林242.43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342.75万亩,通过组建1398个专业合作社,14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市组建农民造林合作社,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再次肯定了我市生态扶贫做法、减贫工作成效,生态扶贫成为全国样板。

我市坚持“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推进机制,积极打造“诚信、勤劳、专业”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五年来,培训护工6.3万余人,实现就业3.4万余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就业辐射全国8省20多个城市,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吕梁山护工成为老区新名片。

我市把光伏扶贫作为攻坚深度贫困的重点工程推进,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村级电站联村建设”模式,建成468座总规模59.6万千瓦的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全市累计结算收益7.86亿元,开发保洁、护路等公益岗位8.2万个,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

我市紧紧扭住“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治本之策,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三场硬仗”,着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特色产业带动近60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23.7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实现脱贫。

脱贫路上:

吕梁一个都没有少

青山变金山,百姓尽开颜,壮阔大搬迁,一步跨千年,同心小康梦,今朝终得圆。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市获奖人数在全省最多,有13名个人和9个集体在会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我市获奖分量在全省最重,吕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为我省唯一获得表彰的市级先进集体。

吕梁,如期交出了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全市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脱贫路上,吕梁一个都没有少!

而贫困地区之变,不仅是“表”的改善,更是“里”的嬗变。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吕梁农村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政策好,干部上门帮,自己也要主动从‘穷坑’里往外爬。”山村窝铺里,群众空闲时节晒太阳的少了,忙产业忙发展的多了。临县红枣、汾阳核桃、中阳木耳、交口食用菌、文水牛肉、柳林碗团等区域品牌的发展与脱贫攻坚相得益彰,一批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一大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激活农村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要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贫困群众加深了对脱贫成果的认可,树立感党恩、勤致富的社会风尚,营造了脱贫光荣的基层环境,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形成了“人人心存感恩”的浓厚氛围。老区人民精气神更足了,民心向党、人心思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凝聚了坚定不移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力量。

一幅民生幸福画卷,在吕梁大地徐徐展开。前方,是更好的未来。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脱贫摘帽后,吕梁将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吕梁样板,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