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红色薪火代代传

——来自交口县西庄村的报道

□ 本报记者 任昱 马龙

暮春四月,草长莺飞。4月21日,记者一行冒着绵绵阴雨驱车来到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参观了当地红色遗址——幸福泉和西庄村毛泽东路居地旧址,感受红军东征历史文化,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85年前,毛泽东率红军东渡黄河,开启具有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战略性东征,路居西庄村时,为当地群众挖掘“幸福泉”,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谱写了一曲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庄人民传承红色血脉,艰苦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用辛勤的汗水书写了一部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壮丽篇章。

铭记红军东征历史

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红军东征途中,1936年3月13日,毛泽东主席率红军总部机关和随行人员,离开郭家掌村,途经范石滩、幸庄、桃红坡等地,行程约50里,来到西庄村,毛泽东住在吴家大院“麟厚堂”正中窑。当天,毛泽东听取了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马佩勋关于双池镇群众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同日,红军到达双池镇后,打开了“万兴”当铺和“福庆长”盐铺,将所当钱物分还百姓,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在此期间,毛主席还派凯丰、胡耀邦、李富春等指导双池地区创建根据地及扩红工作,组建了“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开展游击斗争。

西庄世代缺水,吃水要到十几里外的村子去挑,村民常因担水和邻村闹纠纷。毛主席了解到村民们生活饮水十分困难后,就让战士们分头在村子四周察看,寻找水源,在后沟一处靠山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出一股清冽的泉水,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村里人听到消息后,大家奔走相告,纷纷聚集在井口旁,争相品尝甘甜的泉水。出于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深切怀念,这眼泉水被当地百姓称为“幸福泉”,并编了一首歌:“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紧跟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

随行的交口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武允明介绍,幸福泉挖出后,水越流越大,竟然流出十多里远,不仅使西庄人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且还解决了邻村双池、寺底的吃水问题。幸福泉的水一直吃了60年。2005年,县里投资50多万元的集中供水工程让村民吃上了自来水,而原先的幸福泉三口井受地下采煤的影响也几乎断流。为纪念毛主席和红军的历史功绩,2007年,西庄村民在原井口上建起井亭一座,结构为四柱明楼歇山顶石雕建筑。接下来他们还将投入300万元对井亭前周边广场、道路进行整体修整。

如今,毛泽东为当地群众挖掘“幸福泉”的故事也成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鲜活例证。

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蹚出脱贫致富新路

东征红军虽然走了有85个年头了,但他们留下的艰苦奋斗、雷厉风行、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建国以来,西庄村历任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任接着一任干,谱写了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壮丽篇章。

五、六十年代,西庄村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精神血脉,把“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建设家园,变“冬闲” 为“冬忙”,寒冬腊月100多个劳力全上阵,硬是将村里的700多亩山坡地修整成平展展的保土、保水、保肥“三保田”。

“那时候,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十一点收工,土地都是坡地,亩产也就100来斤,经过整修,水土肥不流失了,粮食增产了,玉米产量能达到五六千斤。”现年75岁的吴家“五福堂”后人、曾连续二十五年担任西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吴建华说起当年战天斗地的场景依然豪情不减。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庄村坚持党建引领,支村“两委”干部对识别出的8户20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帮扶,通过宣传政策、转变观念,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和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落实党的惠农政策,除将8户贫困户由双轩菇菜种苗有限公司利益联结带动外,还先后帮助1户入股婚庆公司参与分红,1户贷款购买农机具,2户发展养殖业,2户贫困户兜底脱贫,3户对其核桃林进行提质增效,到2018年底,全村所有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75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脱贫攻坚答卷。

“不走出去,家庭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该村荣获“市级银牌月嫂”的吕梁山护工李旺芝在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护工演讲比赛时说。

李旺芝家是西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在交口县举行的“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脱贫致富”事迹巡展大会,彻底改变了她的思想观念,“想让自己强起来,摆脱只靠丈夫穿衣吃饭的日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于是她毅然报名参加了吕梁山护工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她掌握了护理月嫂技能,开始了自己的护理人生。不到两年时间,凭着一副不服输的劲头,硬是让她闯出了名堂,成了小有名气的“银牌月嫂”,月收入超过6000元,全家也跟着摘了“贫帽”,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干部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填沟垫地、整治环境,谱写了一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赞歌。借助交口县城乡环境整治的东风,西庄村对全村100户院落旱厕进行改造;发动全体村民参与,动用大型机械对辖区内河道、“四堆”、死角进行了彻底清理;投资150余万元,修建起垃圾中转站,配齐垃圾车、三轮车等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县里实施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工程的有利契机,积极配合参与途经本村的桃双线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庄周边干线公路通行状况;完成了云千移民新村的修建工程和沟西、梁家庄的提水工程,解决了群众安居和人畜安全饮水问题。2016年该村党支部被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交口县’五个好”农村党支部”。

现在,村庄绿化了,道路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环境卫生变好了,村容村貌大变样……不仅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文明新风也吹遍村里的各个角落。特别是文化活动广场建起来后,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了,每到农闲季节,唱歌的、跳舞的、扭秧歌的,多姿多彩,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打造红色晋商大院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西庄村是山西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特殊的晋商文化影响和红色精神传承,凸显出了西庄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庄村民居座西北向东南,依山傍水,历史上曾为灵石县管辖,1971年划归交口县。现存有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修建的吴氏家族宅院。

吴家后人吴守礼介绍,明代末年,吴氏家族从灵石县“西城里”迁居于此。始祖吴讳从肩挑八股绳担、做小买卖起家,经辛勤经营,生意逐渐兴盛。清代中期,第四代“兴”字辈经营绸缎、布匹、铁货、茶叶、瓷器、食盐等,足迹遍及天津、内蒙古、宁夏、乌鲁木齐等地。“德胜号”“福庆长”“一香居”等都是吴家有名的商号,号称“三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日进白银五百两”。至今吴家已发展到第二十四世。抗战期间,吴家大院一度成为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西庄村民居结构为二进、三进四合院窑洞式建筑,每一部分自成一体,但又和其他部分有机相连。主要建筑有:裕德堂、麟厚堂、守约堂、宁善堂、清源堂、回音堂、积德堂、五福堂等一庄八堂五廊三坊一塔五亭二园一十一宅院,共有31处堂院景点、600余间房屋。民居保持了晋西民居的传统,其中砖雕、木雕、石雕,给人一种古朴、深沉、厚重的感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难得的晋西古村落民居典范,又是晋商宅院中唯一的一座红色大院。

2003年9月,西庄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确定为廉政教育基地,2018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已被命名,期待授牌。

如今,吴家大院的许多建筑破烂不堪、濒临倒塌,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刻不容缓。2020年,西庄村投资450万元对吴家大院“麟厚堂”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今年将”红色晋商大院”的保护开发列入“十四五”规划中,突出红色和晋商文化特色,积极争取资金对其余十五处院落进行修缮保护,以此带动乡村旅游,造福百姓,让这座“锁在深闺人未识”的晋商大院重现昔日盛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利用吴家大院和红军东征毛主席路居地等红色文化资源,积极筹集资金,着力打造晋西特色民居群,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食用菌、家禽养殖业等绿色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新当选西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李双岐提起西庄今后的美好愿景,踌躇满志。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在新的征程中,西庄人民将赓续精神血脉,把红色薪火代代相传,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奋力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