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搜集晋绥革命先烈红色家书有感

□ 田承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书是家庭的感情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家风的一面镜子,红色革命家书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晋绥革命先烈红色家书可谓凤毛麟角,我有幸搜集到晋绥革命烈士红色家书5封,有《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邓发烈士给堂弟的信》(1946年),《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王若飞的一封家书》(1933年),《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王若飞写给舅父的信》(1931年)和《尔先父是模范的革命军人——叶挺给曹渊烈士之子曹云屏的信》(1938年)。这些家书承载着是晋绥革命先烈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反映出他们信念坚定、殊死奋斗的意志品质,透露着他们对亲人的绵绵深情。这些红色家书情真意切,蕴藏着感人的革命故事,饱含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启迪,必将传之久远、千古流芳。

关向应先烈1940年2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他1924年春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底,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1924年在致叔父家书说,“奈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他面对当时国家民不聊生的悲惨状况,抱定决心要“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先烈的革命信仰,坚如磐石,横亘云霄,永远激励后人前进。

邓发烈士1946年4月8日同博古、叶挺、黄齐生等人一同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吕梁市兴县黑茶山遇难。他在当天写给堂弟碧群的信说道,“我虽久别了故乡,但我时刻怀念故乡,留恋故乡,想念着兄弟父老!……你羡慕我这样一个漂流的人,你不怕陷于一样的漂流吗?如果你真不怕漂流,敢于别开你温暖的家庭,我当然愿同你到海洋,到天空去漂流,像哥伦布国一样,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我真挚地期待着!”现在读来,烈士的语言犹如在耳边回响,烈士深情怀念家乡的一切,但是他为了革命事业,只能是过着一和“漂流”的生活,他要堂弟和他一样“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可见邓发先烈对于革命胜利后的一切是多么的向往、追求是多么的强烈和真挚!

晋绥革命先烈王若飞,1931年王若飞在内蒙古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时不幸被捕,1931年1月7日,他在写给舅父信中说道,“我们的哲学,是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足见当时王若飞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革命信仰是何其坚定。1933年在狱中写给他的“铭兄”,信中坚定地说“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绝不效贾长沙之痛哭流涕长叹息,惟坚忍保持此健康之精神,如将来犹有容我为社会工作之机会,固属万幸,否则亦当求在狱能比较健康而死,弟并无丝毫悲观颓丧之念也。”直到1937年方才获释,在漫长牢狱生涯中,他始终坚定革命信念,没有被狱中非人的生活条件和沉重的精神折磨压垮,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坚忍不屈的坚强意志。当我们读到他信中的文句,“每日天将明时,枕上闻军营号声,不禁神魂飞越!”,犹能振奋个人内心偶尔产生的颓唐之心理。

革命先烈叶挺,是人们熟知的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是“四八烈士”。1938年,曹渊烈士遗子曹云屏14岁,因为家中困难、没钱读书,追求上进的曹云屏给自己父亲曾经的两位老上级——周恩来、叶挺各写了一封求助信。两位长辈都及时给曹云屏写了回信。叶挺回信给曹云屏,“尔来信已收到,不胜欢慰。尔先父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的最好的同志,不幸殉职于武昌围攻之役。清夜追怀,常为雪涕。十年来我亦流亡异地,每思查考其后裔而未获。今幸读尔来信,恍如见我故友也!尔须我助尔读书费用,我当然应尽力帮助。请尔即将尔读书计划,并每年需款多少,及汇款确实地址告知,我自当照办。”回信深具军人本色,其信虽简,其情却深,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切怀念战友的浓情厚谊,感人肺腑。后曹云屏被周恩来安排进陕北公学学习。曹云屏生前多次撰文回忆与周恩来、叶挺两位革命家书信交往的历史。由此可见,革命阵营中人与人之间纯洁的革命关系和美好的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的革命情谊,教育我等后学,为革命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结成革命的同盟,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吕梁的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大武机场开通了国内多条航线,太中银铁路在吕梁山的崇山峻岭间如游龙般穿过……吕梁的“十四五”将发生更加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怀念晋绥革命先烈,当我们深切捧读晋绥革命先烈的这些红色家书的时候,内心升起的是崇高的敬仰、深切的缅怀和无尽的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