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南沟渠里花儿红

——来自石楼县西卫村的报道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西卫,吕梁山西麓南沟渠一个普通村落。八十多年前,风云际会,群星闪耀,汇聚了日后名震全国的将星名帅,发出了挽救民族命运的时代强音。如今,历经改天换地,昔日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曾经偏僻的山沟展露出新容颜,穷苦的群众过上了革命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奋斗而来的美好生活。

毛主席来了咱们村

1936年3月1日,率领中央红军东征的毛泽东经石楼县义牒镇张家塔村来到灵泉镇西卫村,住在村民张希良家里。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就创立吕梁山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进行了具体研究部署,提出了开展扩红、筹款、赤化的三大任务,并发布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红军的到来,让深受蒋阎虚假宣传毒害的群众非常害怕,纷纷躲到山里,当红军把群众一一请回村里后,毛泽东一看住的是房东家的正房,很过意不去,便主动与贺子珍住在偏房里。张希良的父母一再推让,毛泽东才勉强住下。

“当时,村民们并不认识毛主席,只知道是个大官。毛主席住下后,不常出门,偶尔出来走走,与父亲聊天询问村里的情况。有天,主席洗了衬衣出来晾晒,我父亲看见衬衣袖口和领口都破了,就把自己的一件衬衣托贺子珍转送给他。”今年76的张年拴是张希良的小儿子,虽然在红军东征十年后才出生,但从小听家里人讲红军东征的故事,对于那段历史比别人有着更鲜活的记忆。

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住在侧面的房子里,和张希良一家交往比较多,也和他们一家留下了更多值得回味的记忆。“当时姐姐已经17岁了,贺子珍很喜欢她,经常给她讲故事、梳头,临走时还准备带她走,但是,姐姐当时已经找下婆家了没法走,贺子珍就送了她一条刺绣手巾和一个红花格带盖铁盒作为纪念。”张年拴告诉记者。1936年3月5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离开西卫村继续东征,但在停留期间组织农会、斗恶霸时播下的革命火种以及和乡亲们在交往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却永远留了下来。而那件送给主席的衬衣,据说在革命胜利后,主席进北京时还一直带在身边。

革命薪火永相传

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力求克服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发展社会主义农业。西卫村和全国人民斗志昂扬、精神抖擞,一道迈进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经历初级社、高级社等各个阶段的探索,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全村的梯田建设、水利工程及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现代化农业发展知识普及还是为后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西卫村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新得到了激活。1986年,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通过多方筹集资金11万元,为村里打了一眼深井,配套建设了提水设施、一座水塔及自来水管道入户,让困扰西卫村多少年的吃水难题及200多亩水浇地的农业用水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的农业生产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年前,贾挨光在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结束了自己六年的军旅生涯,从酒泉导弹发射基地退伍回到了养育自己的故乡。

1995年,东方风来满眼春。随着小平同志南巡,全国经过了迷茫的探索,进入了快速的改革发展阶段。当年,开着小四轮搞运输风生水起的贾挨光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接过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二十多年来,当年的小贾已成了村民们口中的老贾,村党支部也从原来“只有一枚公章”,变成了拥有高标准“六室一中心”,服务功能齐全,议事规则完善,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让西卫村的经济得了显著的发展,还建起了西卫村小学教学楼、西卫中学教学楼,文化活动广场、老年日照中心,让村民们也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公共基础服务。

奋斗脚步不停歇

“从家里步行到基地只用十几分钟,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养家,还不耽误照顾家人,挺好的。”38岁车金香是西卫村的一名贫困户,家中10来亩地都种了玉米,但除去成本一年收入不了几千元。2018年,石楼县金鸡养殖扶贫项目落户西卫,车金香转型成了一名产业工人,一个月就能挣2000多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卫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党支部围绕脱贫攻坚任务,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着力在“精准发力、增加收入”上下功夫,在抓好村里组织三基建设的同时,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实施金鸡计划、特色养殖、资产性收益、社会民生和转移就业等五大建设,认真落实就业、健康、教育等扶贫政策,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同时,五年累计投资1047万元,实施了12项包括田间道路、取暖项目、提水灌溉、人畜饮水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断提升西卫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现在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家家户户都有车,村民吃水免费,村集体每年能从全县的光伏扶贫项目、土地流转、金鸡计划、养驴场承包等项目中收入50多万元。”贾挨光自豪地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按照党中央的安排,西卫村迈入了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金鸡项目扩建、饲料加工厂、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降解塑料包装袋项目”都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力争通过产业项目,带动200名村民就业,继续促进村民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坚强的支撑。

“万里征程脚下起,今年正好建党一百周年,又逢乡村振兴起步之年,我们计划依托毛主席路居地启动红色旅游项目,同时上马户户通水泥路工程、500水浇地及配套工程、150亩河滩地改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贾挨光信心十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