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芦笋收了 牛羊肥了

——来自方山县杨家会村的报道

□ 本报记者 温元元

1947年初夏,因南下战略实施的需要,王震率领八路军120师第359旅部分首长随军家属东渡黄河,由陕入晋,驻扎在方山县大武镇杨家会村。杨家会村便成为他们漫长征途中的第一个故乡。

在这里,359旅办起了贺龙子弟学校,带来了“南泥湾精神”。开荒种粮、纺纱织布、支援前线,杨家会村一度被人们称为河东南泥湾。

几十年来,在“南泥湾精神”的感召下,杨家会村百姓一直在为幸福生活奋斗着……

南下诞生第一所学校

1946年10月,村里浩浩荡荡来了一队人马,男女老少共100多人。

村里来人的消息马上传了开来,村民们放下手中的活,决定去看个究竟。

听说来的是共产党的部队,村民们自发地把村里中心位置的八九孔上好的窑洞腾出来,供部队使用。多天后,村民们才知道来的是359旅家属队。

359旅家属队的成立也是有故事的。1944年,中央决定由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立功的359旅组成南下支队,实施南下战略。为此,将359旅的家属及子女集中到延安,成立了由王震将军夫人王季青为队长的家属队。

1946年秋,王震带领的八路军120师第359旅在经历了南下北返的军事行动后,由于形势的需要,在延安休整了不到一个月,于当年10月东渡黄河参战。随后359旅家属队也随军来到杨家会村。

孩子们一天天在长大,上学成了家属队的难题。村民们得知359旅家属队有办学校的想法,大家认为是天方夜谭。

没过几天,大家发现村里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寺庙经过他们改造,变成了教室。村民被359旅家属队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把自家能用的桌椅都搬了出来。

1947年初夏,在359旅家属队的4、5名教工带领下,30多名子弟,本村及周边村的孩子共100多人,聚集村后半山腰的古庙里学习,不时传来琅琅书声。

“学校没大门,墙上都是神,进出没有路,四周没有人。”杨家会村的孩子们并不知道,几十年前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提到的学校就是后来被人们熟知的贺龙子弟学校。

办学的过程非常艰难,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办,离不开杨家会人的鼎力支持。359旅家属队和村民的融洽相处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

1948年,由于形势需要,王震将军决定将随军家属与子弟转移到河津县,并将学校移交给杨家会村接管,其后更名为杨家会八一希望小学。

芦笋种植拓宽致富路

杨家会村位于方山县西南面,距离大武镇5公里处。昔日这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粮食亩产三四百斤。老人们常说,曾经的杨家会村“早饭是炒面、糊糊,晚饭是糊糊、炒面,中午干活带饭多半是高粱面饼子,不夸张说硬实得可以砸人、苦涩得难以下咽。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吐不出来,噎得一直干咳。”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后,杨家会人不满足于解决温饱,如何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了村民最苦恼的问题。

“市场经济时代,只依靠传统农业,肯定富不了。”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王四有有想法。他看上了与杨家会村仅相隔几里地的前南村芦笋,种植芦笋不仅可以实现‘一年忙半年,半年两份钱’,而且劳动强度不高,效益还挺好,特别适合村里劳动能力差的老人和贫困群众。“同样的气候,人家种芦笋赚钱,咱为什么不试试?”王四有带着村干部去前南村取经。

不过,习惯了种庄稼的村民却并不“感冒”:“三年后才能进入丰产期,真能赚钱吗?”

2019年,杨吉平种的2亩芦笋终于能收割了,还没达到盛产期的芦笋,每亩平均产量就1500余斤,每斤最便宜也卖到了3.5元。这让抱着观望态度的庄稼人很是惊讶,“刨去成本,一亩地一茬芦笋就净赚了5000元。芦笋收割期早,割完芦笋还可以在芦笋地里种植应季绿叶蔬菜,少说也收入3000元。在村里一亩地收入8000元可了不得。”杨吉平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比种玉米、土豆收益大得多,大家都开始行动起来了。”村里的芦笋种植到2021年达到200余亩,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绿色产业带来的实惠。

如今,在村支部书记王四有的带领下,杨家会村一天天富起来,村民们家家户户有产业,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牛羊满圈直奔小康路

富起来里的杨家会村,也遇到了新的发展问题。

种植产业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对新生活的渴望,经过深思熟虑,村委决定由有六、七年养殖经验的杨金龙带领大家发展牛、羊、猪等养殖产业。

跟随着杨金龙的脚步,我们朝着牛圈方向走去。“哞……哞……”隔着圈舍,大老远就能听见阵阵牛叫声,走进一看,200余头牛正低着头吃着饲料,时不时地向外张望。看着被他精心呵护的“宝贝疙瘩”,个个养得膘肥体壮,杨金龙开心地笑了。

杨金龙,38岁,养牛前,一家4口人的生活靠着跑大车维持,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辛苦一年,到手的钱还不如两口子在外打工赚得多。为了让全家的日子过得更好,杨金龙决定卖车养牛,开始发展养殖业。

“刚开始我也没有多少本钱,全靠贷款,对养殖行业又不熟悉,压力非常大。牛圈也不大,第一次我买了60头牛,当年就下了7、8个崽,第二年卖掉小牛犊,赚了将近20万元,有了前期的经验,我养牛的信心更足了。牛也越养越多,生活越来越好……”唠起这些年的“养牛经”,杨金龙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杨金龙的肉牛养殖厂是杨家会村发展养殖业的一个缩影。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村里其他村民念养殖“致富经”的信心十足,现在有:岳侯平、杨三小、李满了等5户羊存栏都超过了200头;武海林、杨金平、杜还大等6户则是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各家的存栏多少不一,但养殖量都不少……

对于乡亲们跟着他搞养殖业的做法,杨金龙说:“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国家培养了我,我有义务、有责任去带动乡亲发展生产,更愿意承担起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人心齐、泰山移。在这片曾经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一辈辈杨家会人在付诸心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个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已然被乡村振新的春风吹开了涟漪,种芦笋、搞养殖,一步步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