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梁英杰
天湛蓝,云如絮,苍穹如洗,山河如画。眼下,正值盛夏时节,来到交城县北部山区的东坡底村,一道道延伸和拓展的动态绿线条像一抹浓艳的油彩,勾画着这片红色土地的靓丽景色。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烈”顾永田、“特等民兵英雄”段祥玉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战斗足迹。
脱贫攻坚期间,“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的热土”一句句庄严的承诺从这里传出。
如今,这里形成“一乡一园区、一村一基地”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走上了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聆听英雄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
近日,记者来到东坡底,循着乡间小路,寻觅百年来的点点滴滴,感受这里的沧桑巨变。
在晋绥边区特等民兵战斗英雄段祥玉纪念地,记者看到纪念碑上刻着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1月, 日军侵占交城,祥玉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担任横岭村抗日游击小组组长。1940年担任燕家庄行政村民兵中队长,参加了被毛泽东主席表扬的岔口‘挤敌人’斗争,组织指挥了二十里阻击战、消灭木村队长、智取督导班等著名战斗,被上级领导称为卓越的民兵指挥员,他所在的中队被群众誉为‘常胜中队’。”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东坡底的党员学习教育基地。
在不远处的“抗日英烈”顾永田纪念地,碑文在岁月的洗礼下已经有些模糊,东坡底乡乡长张尧文介绍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顾永田率领同学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顾永田任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政治指导员。在交城、文水一带,配合八路军第120师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3月,担任山西工卫旅第22团团长、山西第二游击区第八专员公署专员。1940年2月11日,在交城山区反击日军‘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中共晋西区党委第八地委、晋西北第八专署在交城为顾永田烈士建墓立碑。
英雄精神永存,英雄风范长青。张尧文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建英雄纪念地以及讲好英雄背后的史料故事,让后辈缅怀先烈的同时,学习他们的英雄精神”。
汇聚攻坚力量 实现脱贫摘帽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文水”阎维文一曲《交城山》唱遍大江南北,唱尽了交城人的辛酸与无奈,成为交城儿女们的一张无形“名片”。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东坡底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全力以赴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乡24个行政村,1167户人全部脱贫。
白木耳因营养价值丰富、色泽和口感独特被誉为“天下第一耳”。近年来,交城县庞泉沟镇顺鑫农林专业合作社种植吊袋白木耳已经带动周边村子的12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吊袋白木耳等食用菌种植已成为交城山区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东坡底成立合作社发展吊袋木耳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资产收益扶贫、贴息贷款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建成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3个。
“2020年我乡逯家岩村村委主任带动成立交城县永田食品加工厂。该扶贫车间由5户贫困户通过电商培训后自筹资金创建的,根据季节性需求来进行生产、包装、销售,主要生产永甜粽子、粗粮加工、野生菌加工、野菜加工,本地蔬菜加工,以此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东坡底乡乡长张尧文告诉记者。
扶贫车间成立以来,通过消费扶贫、县长代言直播、超市等各种渠道售卖,带动了40余人参与了生产加工,其中贫困户月收入在1000-5000元不等,7名贫困户返乡就业,解决了本村残疾人、老年人和疫情期间在村待业的年轻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问题,有劳动能力的在村常驻人员实现了就业全覆盖。
道路硬化了、产业兴旺了、乡村美丽了、村民富裕了……行走在东坡底,山清水秀,瓜果飘香,广大群众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迈向幸福小康新生活。
建设现代农业 推动乡村振兴
盛夏时节,行走在东坡底的田间地头,所见所闻都是黄芥、白木耳、反季节豆角、甜玉米和中药材种植。东坡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着力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形成“一乡一园区、一村一基地”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为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奠定产业基础。
“大石头种植黄芥及加工产业园区去年产值400万元,带动了鱼儿村、舍科、王家沟、燕家庄四个村连片种植黄芥子,形成一村一景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特色景点,今年该园区预计种植黄芥2000亩,旅游景区基础建设,也在今年启动规划建设。”路过黄芥种植及加工产业园区时,张尧文指着路标高兴地说。
此外,东坡底白木耳园区发展白木耳大棚20个,占地10亩;蔬菜大棚2020年优化运营,该园区在发展壮大吊袋木耳产业的基础上,通过白木耳采摘文化节和黄芥摄影节,打造集生态观光、亲子采摘、养老旅游、乡村慢生活体验、农家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式农业观光旅游景区。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乡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吊带木耳、珍稀菌类、黄芥子油和油葵为基础开发旅游附加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壮大、贫困户脱贫和农民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力争用3-5年的努力,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和路网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农机提升、机制体制创新和品牌市场开拓等措施,联合周边乡镇以现有食用菌产业规模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进一步扩规模、增效益,同时形成以大石头合作社为龙头,发展黄芥花种植、观光、加工和东坡底白木耳种植的‘两个康养园区’、辐射带动全乡种、养殖村级示范基地。” 张尧文对东坡底的未来信心满满。
脱贫攻坚成色足,乡村振兴底色新。东坡底这片名不见经传的山区乡村,正在演绎山乡巨变的时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