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仓市东林村到兆家巷邻里中心,从苏州工业园区到金鸡湖商务区,从蒋巷村到中泾村,一路走来,耳闻目睹了这些年长三角、江浙一带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式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蒋巷村氛围和形象之优、农村生态环境之美,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对我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具有积极的作用。现将本人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蒋巷村概况
蒋巷村位于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全村192户,875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等等。201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就已经达到了10亿元,人均GDP超4万美元,村级可支配财力超2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
二、蒋巷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这次学习考察,印象最深的是蒋巷村把党的政策、群众需求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坚持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六家发展”的路子,推动了全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一是农业起家。蒋巷村支部书记常德盛带领连续苦干三年,硬是把全村1700多亩低洼地抬高了1米多,全部改造成旱涝保收田。每亩年产粮由原来的2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后来又引进有机稻,让常巷香米成为国内外高端客户的首选。二是工业发家。借苏南地区乡村工业振兴之势,首先创办起一家村办建材厂,稍有积累后又新上了两条复合彩钢板生产线。随着生产销售形势的日渐好转,村干部大胆跳出蒋巷村,在支塘镇征地5O0多亩,组建常盛新型建材集团,创建了常熟市第一家村级工业园。如今,常盛钢构已成为国内建材行业的知名品牌。三是生态美家。将全村规划成村民新家园、低碳种养园、生态观光园、休闲教育园和工业科技园五大现代园区。四是旅游旺家。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和周边旅游景区的辐射效应,先后推出新农村考察游、学生研学旅游、农业农村农家农趣游、田园风光游、生态休闲游等旅游项目。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下,蒋巷村旅游收入仍突破1000万元。五是品牌强家。为提高有机稻米的质量,蒋巷村对稻田实行一年一茬的轮作制,稻种选用中科院重点推荐的品种,施有机肥,用生物法防治病虫害。自有品牌“常盛”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常盛集团连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国家许多重点工程招标时指定使用常盛牌钢构。他们要求全体村民做爱党、爱国、热爱集体、善良、宽仁、诚信、守法的模范,多年来蒋巷人无一例违法犯罪记录,多人荣登省市好人榜,蒋德盛同志多次入选全国和省、市人大代表。六是精神传家。要求全村党员,每人必须学习掌握一项发家致富的好技术;每年向村党委至少提一项促进发展的好建议;每年至少做一件好事;每人至少同一户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村集体按三星级标准统一建造了158套老年公寓,村民男58岁,女55岁可以自愿退休。退休后每人一套老年公寓,每人每月3O00元的零花钱,每年底为每位老人再发10000元的过节费。子女自愿赡养退休父母的,除老人原有待遇不变外,再按每位老人每月2000元给子女发补贴。
三、观摩学习后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蒋巷村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醒目的一堆数字,不是林立的高楼,也不是一个个响亮的称号,而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客观的物质发展上,更体现在精神风貌上。学习蒋巷村,不是要学习蒋巷村之路、蒋巷村模式,而是要学习内在的精髓和内涵,寻找差距、借鉴提升。当前,我所在的下堡镇正处于“十四五”起步的关键时刻,我们也必须回答好“资源优势弱化后能不能加快转型”的发展问题。观摩之余,更应该有学而知不足的认识,把感官的刺激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借智先进经验为我所用,进一步谋划好“十四五”期间转型跨越的思路和目标。
一、学习借鉴蒋巷村坚持解放思想、持续创新的执着追求,只有放胆争先,下堡镇才能实现更高层次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蒋巷村之所以发展快,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闯、敢想、敢干、敢试,敢为人先,特别是敢于把自身的发展置身于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没有自我加压、敢于争先,没有开放引进、创新融合,就不会有闻名全国的蒋巷村。然而,面对孝义市“十四五”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资源优势已趋弱化的下堡镇,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如何在群雄逐鹿中奋力前行?结论只有一条,就是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赶超跨越!这已被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实践和江浙经济飞速崛起的事实所证明,它是一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无论从吕梁各县市还是从孝义各乡镇来看,下堡镇还有一段从争先到领先的漫长之路要走。若想有所作为,只能勇往直前。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更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下堡的优势资源在于,团结战斗的干部队伍,敢闯敢干的企业家队伍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要用足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在解放思想上不断创新,彻底改变过去局限于小范围、满足于小成就的保守思想,为转型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学习借鉴蒋巷村坚持绿色转型、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只有转变观念,下堡镇的发展才有后劲。
蒋巷村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围绕“五大现代园区”的思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具有独特农村风韵的生态乐园、人间天堂。过去十年间,下堡镇对中心集镇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相比于蒋巷村的投入和力度,我们仍然显得理念陈旧、投入不足,规划布局和品位档次都明显滞后。今后,下堡镇也要在发展过程中健全环保综合决策机制,以更高的目标、更宽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生态建设。在集镇设施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项目引进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严格做到环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同步论证,生态建设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环保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验收、同步运行,打造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鲜明特点。
三、学习蒋巷村坚持文明引领、善治共治的治理模式,只有提升内涵,下堡镇才能打造好“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名片,文化资源发掘和运用成功,更可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下堡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异彩纷呈。在看过苏州多地的展览馆、文化中心、图书馆、规划馆和蒋巷村等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之后,更感到我们的差距不容小视。我认为应以此为借鉴,全面加大下堡镇红色文化的建设投入,尽快形成文化领域强大的硬件基础,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支撑。一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科学规划。启动下堡红色革命史、改革发展史、传统文化史“三史”搜集整理工作,加快编制下堡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总体规划,把具有传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的文化阵地纳入全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邓小平驻地纪念馆、孝义县委诞生地、下堡寨烽火台、角盘垣地下军事通道、“雷锋式的好战士”王元金、庞涓洞等的整体联动、有效整合。二是加快红色文化遗址特别是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广泛发动各村、各户,通过视频录制、影像制作、语音讲述等方式,争分夺秒地抢救仍然健在的老一代革命家、老党员、老战士记忆中鲜活生动、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故事,广泛征集承载革命历史记忆的珍贵物件,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以物观史,使党性教育变为可视的精神和可触的信仰,让党员干部切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触动、受到教育。三是加速建设深度情景体验学习品牌。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区划分,打造集党务和政务咨询、红色教育、文化体验、图书借阅、活动预约、体育比赛等于一体的党建活动平台、教育培训平台、成果展示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服务群众平台。加快打造党史教育主题广场、红色文化主题小游园,形成3小时党的历史、党的传承、党的奋斗、党的群众工作集中展示区,让学习阵地、服务阵地连接成网,打造有温度受欢迎聚能量的党群服务阵地品牌。
四、学习蒋巷村坚持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推动下堡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蒋巷村支部书记常德盛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是一位可敬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一位老党员,用50多年全部心血和奋斗历程在蒋巷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他理想信念始终不变,本色情怀始终不变,精神干劲始终不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公道正派、忠诚为民、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蒋巷村从贫穷“烂泥地”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桃花源”,蒋巷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后,我要以他为榜样,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干劲和更实的作风来严格要求自己,推动下堡镇“十四五”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更广的视野,就是要在解放思想上不断创新,彻底改变过去局限于小范围、满足于小成就的保守思想,立足于全孝义、全吕梁的大坐标,谋划和定位发展蓝图。更高的标准,就是在发展上、工作上高标准、高定位,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七个下堡”战略,胸怀“两个大局”,在变局中把握新机遇,在竞争中打造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更大的干劲,就是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奋发有为的状态,以观念的更新推动改革的突破,以理念的提升带动发展的加速。更实的作风,就是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带头转变观念,带头转变作风,树立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