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让吕梁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 任林莉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最可靠见证,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直接有效的武器,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平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吕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吕梁地方各级党组织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在吕梁各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遗址,吕梁也因此成为山西红色历史文化最厚重的地区之一。

吕梁的红色历史见证了党和军队成长壮大的革命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奋斗故事、活动遗迹、斗争事迹凝结成了吕梁珍贵的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吕梁就涌现出贺昌、张叔平、侯士敏等一批优秀青年。1923年夏,建立了在省城以外山西第一个县城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汾阳支部。1925年秋,建立了吕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汾阳特别支部。1931年5月,党在山西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晋西游击队在孝义县辛庄村(今属交口县)成立。1936年2月至5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红军转战山西,足迹遍及吕梁13个县。期间创建了山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中阳县苏维埃政府。取得了关上、大石头、兑九峪、三交等战役、战斗的胜利。东征期间,陕甘边区的主要创始人、红28军军长刘志丹将军在三交战斗中不幸中弹,将其33岁人生就这样定格在吕梁山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吕梁作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作为党中央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首选地,八路军第120师、第115师奉命先后挺进吕梁,开辟了晋西南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后称晋绥抗日根据地和晋绥解放区)。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吕梁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仅兴县,当时有9万人口,养育了晋绥党、政、军、民领导机关及部队4万余人,参军青年民兵10647人,其中牺牲3800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吕梁解放区作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基地、保卫陕甘宁解放区和保卫中共中央的屏障,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叶剑英、杨尚昆为首的中央后方委员会则作为中央的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在1947年春东渡黄河,驻吕梁临县双塔村一带,统筹后方工作,当时中央军委的电台90%以上都集中在临县三交。中央后委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机关,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吕梁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到处留下党的领袖、开国元勋的光辉足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贺龙、关向应、叶剑英、杨尚昆等革命伟人在这里生活和战斗,展示了革命家的风范,播撒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在这块热土上,留下无数革命英烈的印记和鲜血。贺昌、张叔平、刘志丹、王若飞、叶挺等革命先驱及刘胡兰等革命英烈,是矗立于吕梁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吕梁这块古老的土地,凝聚了吕梁人民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尤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吕梁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许许多多革命遗址。这一处处红色遗址,像一座座永远的丰碑,铭刻着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吕梁老区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革命遗址遍布吕梁大地。历史记忆的保存需要借助符号和纪念设施,他们是支撑历史记忆的重要标志和载体,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和基地,同时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市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