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丽
青山绿水间,农家小屋掩映在绿树中,平坦洁净的乡间小路环绕村庄,泥土的味道沁人心脾……出吕梁市区东行,进入离石人俗称的“小东川”,行20余公里即到归化村。
归化村地处离石区信义镇腹地,背倚宝峰山,面临东川河,群山环绕,风光旖旎,米五线旅游公路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穿村而过,像是一幅风光旖旎、浓淡相宜的风景画徐徐展开。谁又能想到这样绿树婆娑、河水吟唱的村庄,却有着一段风云激荡的红色岁月……
1943年2月28日,日军的一个连队在归化村扎下据点,目的在于控制、保障敌人在汾离路的交通线,以威胁离东县新政权。该村游击队员于万山组织青年奋力抵抗,由于装备悬殊,先后有41位烈士英勇就义,留下了一片红色热土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昔日炮火纷飞的战场,如今正描绘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美丽画卷。走过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赓续革命先烈的红色血脉,今日的归化村恰是风华正茂。
英雄精神长驻于斯
步入归化村,沿着村里主干路向北走不多远,一座庄严古朴的烈士楼映入眼帘。拾阶而上,一块高1.6米、宽0.56米、厚0.15米的青石质圆首、方形碑座,额题写有“永垂不朽”大字的纪念碑毅然树立。首题为“离石县第五区归化村行政村革命牺牲纪念碑”,碑文共16行,行满40字,一九五二年八月一日立石。
于前凝神伫立,石碑上镌刻着烈士的英名,战斗员李三东、王来柱、白保年、杨海林、崔保保等10人,政民干部陈有贵、崔光珍、冯贵有,民兵郭根旺、刘志亮,勤报员杨秋生等16人,群众李仲才、张万龙、梁汝金、吴应珍、李兆林、冯牛禄、于万山等15人,共计41人……一个个绯红而闪耀的名字,轻易便能把人拉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41名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战士,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化为忠魂与青山绿水常伴。
村党支部书记王冶平介绍,归化村烈士楼始建于1952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离石归化村及前线为革命牺牲的本村的41位革命烈士而设。他们之中有参加野战部队的八路军战士,还有刚入伍的新战士,有参加离(石)东游击大队的游击队员和参加离石县游击大队第3支队的游击队员,有政民干部,有民兵,可谓既有战斗员,又有群众。时隔半个多世纪,存放纪念碑的烈士楼早已破败不堪。为了纪念抗战的先烈们,2013年,归化村的8位村民在退伍老兵冯勇的号召下,自发组织起来,一人拿出5万元,修缮了这座烈士楼。
如今,每到清明和七一建党节,归化村都会组织村民来到烈士楼,祭奠为革命牺牲的41名战士。这样的风俗,在全村已经绵延了几十年。王冶平说,乡亲们永远记得共产党的恩情。
幸福生活有滋味
循着村里宽阔的马路,来到村口的凉亭, 一群老人正悠闲地坐在排椅上,时而聊着家常,时而发出阵阵笑声,幸福写满脸上。
“现在的日子真是过好了,前几年家里新修了三间砖瓦房,屋子里摆上了大电器,政府每年还给我1600元的养老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77岁的侯吉莲老人的话语里,满溢着归化人既富裕又幸福的生活画面。
时光倒回到60年前,“够不够三百六、吃不吃金皇后”,侯吉莲回忆说,“我当时嫁到归化村,一大家子就挤在两眼土窑洞里,屋子里摆放着一个木箱子还是和邻居借的。一年到头,攒上点白面还要紧着娃娃们吃,身上穿的就更不用说了……”
归化村是一个典型的“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纯农业村,耕地面积3200亩。在上世纪90年代,离石县农业局曾把归化村列为种子培育试点村,在村里开辟了390亩耕地作为试验田,培育玉米种子。“由于我们村的玉米种子产量高,当时远销到临汾、运城、榆林等地。单靠这项产业,村集体每年可收入三万余元,村民们平均每户收入八九千元,日子渐渐红火起来。”时任归化村村委主任的王冶平回忆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种子公司经营不善破产,归化村的经济发展又处于了瓶颈期。2012年,已经干了20年村干部的王冶平再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关键是两委班子得团结、有精神头。”怎么让归化村的人心聚起来,成了王冶平的第一道考题。“当时最朴素的想法,归化村发展得有个好的规划。”顺着规划的指引,归化村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主抓蔬菜大棚、核桃林和食用菌三大支柱产业。在原来基础上,又将经济林扩大到1500亩,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600元。
随着村里面貌的改善,老百姓觉着有奔头了,王冶平又开始琢磨起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归化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如果利用这些获得更多收入不更好吗?”借助离石区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契机,归化村抓住机遇,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仅2016年,就铺开大小民生工程50余项,总投资约1600万元,用于打造旅游环境。目前,全村建成农家乐22家,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全村40%的人口受益。
“过去是你祸祸我也祸祸,现在是你维护我也维护。而且每年正月一过,我们归化村的村民们就会动起来,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王冶平说,归化村这个当年的“破集烂镇”变成了美丽乡村。
青山碧水现新颜
伴随着悦耳的唢呐声,一支送亲队伍从山坳间走来,45岁的郝外红手里舞动着扇子跟在喜轿后面欢快地扭着,喜庆的队伍引得台下众人哈哈大笑。这一幕真切的乡间送亲景是归化村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中的一个部分。“现在一天能挣80块,一年下来有两三千块的收入了,日子好到没法说。”演出结束后,郝外红擦擦头上汗,笑着说。
别看郝外红现在日子过得红火,前几年可没这么舒坦。2015年,郝外红的丈夫于林强患上了胸膜炎,不仅需要长期吃药,而且还不能干重活。看着家里正在上初中、高中的两个孩子,郝外红愁得睡不着觉。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郝外红一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国家鼓励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发展养殖业,郝外红两口子一商量,贷了5万元买了3头牛犊子开始养起了牛。“现在有12头牛,去年一年就挣了一万多元。”郝外红笑得合不拢嘴。2017年,归化村党支部、村委会投资50万元,精心打造了由本村村民自编自演的大型农耕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从小就喜欢表演的郝外红又拉着丈夫一起报了名。一年下来,夫妻俩光在实景剧上就能增收六七千元。
村里实景剧的推出,带动了贫困户56户,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不仅丰富了特色小城镇内涵,更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归化村紧紧抓住农民熟悉的乡土文化,把农村传统农业办成休闲、旅游农业,一批农家乐、采摘园、手工艺、土特产电商在归化村快速发展,贫困户除了获得工资性收入外,还可以通过摆设摊点、出租闲置的窑洞等方式,实现致富增收。2017年,归化村仅五一期间来村游客达45000余人次,门票收入72000多元,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并不断发展壮大。到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4468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万元,实现整村脱贫。
“自己在村里住了几十年,这几年的变化最大。”家乡的变化,78岁的翠金香老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旅游景区,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
现在,除了乡村旅游,归化村还有更让人羡慕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村里新建了840平米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饭休息,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近两年,归化村还修建了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河坝整治、村民健身广场、民俗文化陈列馆、村庄通道绿化等十几大工程,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如今,在归化村,一栋栋融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的农家小院依次排列,花草缤纷的绿化带镶嵌在道路沿线,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碧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