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国则种田记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通 讯 员 吴丽娜

“什么?国则开始种田了?”

“就是那个秦国则?太阳打西边出来喽!”

国则种地的消息,一时间在临县白文镇白文村掀起了千层浪。不因为别的,就因为秦国则是村里有名的“懒汉”。“没个正经营生,就知道在村里晃来晃去,累了往墙根一蹲、眼睛一眯,那懒洋洋的样子,别提让人多恼火!”村民们恨铁不成钢地说。

秦国则的“懒”,是打小出了名的。小时候,生性顽劣的秦国则不服管教,后来母亲改嫁,更让秦国则像脱羁的野马,整天游手好闲,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又跑到太原,美其名曰“去打拼”。可是这也嫌累、那也嫌脏,没钱就打打零工,一米八几的小伙始终不肯踏实学技术、卖力气干活。到了结婚的年龄,介绍的几个姑娘嫌他没稳定工作,还长了一身“懒骨头”,都不愿意交往。

转眼过去几十年,年近六十岁的秦国则依旧穷困潦倒、孑然一身。前两年,他回到家乡白文村,借宿到一家饭店的小门房里,依旧懒懒散散地混日子。

秦国则的情况得到了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的重视。经过多次上门走访,驻村干部们了解到了问题的症结。他们向秦国则讲解农村政策、出谋增收方法,用村民致富故事鼓励他振作精神,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现在国家对农业有各种补贴,要不去种种地?”第一书记李浩问。

“不行不行,我那老胳膊老腿哪种得了地?”秦国则摆摆手。

当年冬天村里建起了统建房,分给秦国则一间,驻村干部又送来了被褥等生活用品,秦国则总算有个像样的家。这次之后,驻村干部跑得更勤了,常常劝诫他有了新房子,更要有新面貌。

渐渐地,秦国则变了。他把自家的一亩多荒地整了整,撒上了种子,还主动到村里领了化肥。“你这是转性了?”村民打趣道。“嘿嘿,现在农民实惠着呢,国家又送钱又送物,我也想试试。”秦国则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他对待那块地就像呵护宝贝一样。天不亮,就跑到地里浇水、除草,忙到日照三竿才回家。时不时观察庄稼长势,到别家地里请教技巧,还学会使用天气预报选择种植时间,种地经验愈发丰富。脸晒得黑黝黝的,人却精神了不少。

“今年种地估计能赚不少钱,等农闲了我就到处转悠,找些散工再增加收入。”秦国则对上门的李浩说,“这日子哟,可越有盼头喽!”

脱贫奔小康,比钱包鼓起更可贵的是,脱了不想改变现状的懒气,富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志气。

被问到什么时候想改变,秦国则想了想,也许是搬进国家分给的新房那一天,也许是驻村干部的某句话击中内心的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