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吕梁旧城棚户区改造文物保护与规划设想

□ 李军

一、现状分析

(一)区位特征-吕梁城市核心区。基地位于吕梁中心城区核心区,到达区政府、市政府、吕梁主要城市公园、河流1000米之内,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市民广场、永宁广场(吕梁最大城市中心)、莲花池公园是吕梁最重要的城市广场及公园。地块位于龙凤南大街、永宁西路、贺昌路、岐银路内部,总面积约26公顷。

(二)人文特征-历史文化街区。基地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丰厚,具有重要保护与开发价值。基地属于中心城区棚户区,内部具有众多文化遗存,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在延续文脉,保留吕梁历史记忆,塑造街区文化认同感方面有重要价值,是基地宝贵的文化财富。

(三)空间特征-传统生活区。作为传统生活区,城市核心区的棚户区,整体设施、环境、空间等亟待改善。基地属于中心城区传统生活区(棚户区)居住人群主要为当地居民;空间肌理紧密错落、窄巷相连;生活环境不佳,公共设施缺乏,公共空间、绿地广场不足,线网混杂,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二、发展思路

(一)研究定位。依托吕梁城市棚户改造,打造独具历史风情和文化魅力,功能混合的活力更新示范区。

1.20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记得住乡愁。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文件,各地区要进一步摸清待改造棚户区的底数、面积、类型等情况。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完善2015—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突出前瞻性、科学性。优先改造连片规模较大、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棚户区。省级人民政府尚未审批棚户区改造规划的,要抓紧审批,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

3.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明确要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4.根据基地特色,规模初步测算(基地规模在10万平左右),优秀案例规模研究以及吕梁城市更新发展需求,基地适宜打造富有特色活力的历史风情综合商业示范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二)总体思路。开发建设与保护更新并举,坚持“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改造)、普遍改善、部分开发、经济平衡、活力复合” 总思路,实现基地城市建设整体全面提升。

利用重点文物遗迹,连接重塑公共场所空间,塑造历史风情街区特色魅力。将基地建筑合理划分为保护建筑、一般建筑、拆除建筑和其它建筑,在一般建筑和拆除建筑片区进行商业运营开发建设,实现经济平衡。对基地进行建设控制,文脉保留,保留区域整体历史风情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开发模式根据总体布局植入混合业态功能,形成复合活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三、规划策略

(一)整体规划,特色带动。以资源主线为核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通过特色节点打造,实现以点带面的片区拉动效应,实现整体商业运营,提升经济效益。

(二)棚户改造,环境整治。政府前期大力实施地块区域整体环境改造,包括人口腾迁、城市配套设施完善、道路、交通、绿化、景观整治等,改善整体环境。

(三)空间置换,提升活力。拆除部分危旧棚户房,导入生态绿色和公共空间,利用莲花池水量提升水景、活化水系,成为古城节点亮点,塑造活力街区。

(四)挖掘资源,强化主线。深入挖掘项目资源和历史内涵,包括自然景观、建筑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为资源搭建一个平台,形成项目的主线和磁极,形成核心竞争力。

(五)文化植入,建筑特色。建筑特色化、景观化、风情化、艺术化,注重细节的打造,通过装饰、立面、构筑物、形态等将文化符号植入建筑本身。深挖历史建筑和文化精髓,保护和改造相结合,掌握破立平衡,内部实现功能置换。

(六)业态复合,提升人气。历史特色型商业业态应原址原味予以保留,以传承城市文化。通过餐饮娱乐、业态项目初期带动人气,后期逐步增加零售等其它业态,提升利润

(七)平台打造,价值集聚。公建设施引入,如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会展等为商业群搭建文化体验平台,聚集更多商业消费力。酒店、民宿引入,打造形象标签,作为旅游配套设施为商业发展搭建旅游产业平台。

四、业态建议

(一)市场分析。对吕梁商业文化街区市场分析,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定位及业态。

吕梁及现代商业文化街区市场特征:

特征一:商业模式正处在更新中,整个市场仍以传统零售模式为主,商业模式有待提升。

特征二:特色商业街缺乏,体验型、RBD休闲商业型存在较大空白。

特征三:传统商圈业态失衡,被承租能力高的零售业态占据,需求日益旺盛的餐饮休闲娱乐业态占比低,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特征四:餐饮市场活跃,深入吕梁日常消费习惯,城市餐饮整体档次、形象、文化内涵、区域历史特色需要提升。

特征五:休闲娱乐是吕梁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放松方式,消费习惯已经形成,切发展成熟,总体休闲娱乐业态面临更新升级。

特征六:潜在供应外扩,离石区商业街区区位优越,与市民广场、莲花池公园紧邻,总体辐射范围向外扩张,结合棚户区改造,打造独具历史风情和文化魅力,功能混合的活力更新示范区,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社会价值。

(二)趋势定位。依托历史遗迹,结合市场趋势和吕梁城市棚户改造,突出主题化、城市级、文化型、棚改特色。打造独具历史风情和文化魅力,功能混合的活力更新示范区,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主题化:吕梁主题化、开放式、文化类休闲商业将释放商业需求。

城市级:跳脱区域,着眼全市,基地区位、历史、资源条件优越,有机会形成新兴城市级商圈。

文化型: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底蕴深厚,城市街区复兴注入新鲜血液,满足综合消费,一站式需求和文化情感需求。

棚改型:街区复兴改造,响应国家推进棚改政策,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形成街区商铺,利于投资及居民就业安置,取得经济、社会价值。

(三)业态功能建议。充分利用基地历史风情特色,根据市场趋势,打造功能复合开发,形成富有活力特色的混合业态。

五、目标定位

结合基地特色,打造吕梁历史延续、文化复兴的“历史风情街区”,吕梁民生工程、棚户改造的 “城市更新示范区”,吕梁辐射区域、富有活力的“特色综合商业区”。

六、开发模式

(一)模式借鉴-总体思路。参照借鉴多个优秀成功案例,根据最终实际项目规模及定位,进一步确定开发建设及运营模式。

(二)模式借鉴-成都宽窄巷子。改造靠政府,收入靠运营。

开发条件:建筑历史久、院落保存好。危房多、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突出。

运营模式:市、区按8∶2比例投资组建项目公司。

建设主体:成都少城建设。

运营主体:成都文旅投。

大片区制定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核心区进行商业开发

空间翻新、居民外迁、功能植入,政府投入6.3亿元改造,6.6公顷核心区900户居民拆迁,保护老建筑占总建筑量的40%,60%房屋拆除新建,依据产业规划定向招商,原有街巷生活消亡。

运营经验:

1.招商控制:保证品质及特色化,36个核心院落品牌和品质招商,规定任何一家餐饮类型及装修不得重复。

2.结合主题定位,复合业态分布。

(三)模式借鉴-佛山祖庙东华里岭南天地。改造投入,周边来补。

目标:整体功能改造。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改造,建筑居住功能改造为经营功能。

运营模式:地块内综合开发平衡。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75.1亿元,用于居民拆迁安置补偿及区内文物建筑修缮维护。开发商瑞安集团负责历史建筑保护更新改造及维护,再将改造建筑出售出租,收回部分成本。主要收益来源于周边拆除重建地块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原住民自主选择异地安置或货币补偿。

借鉴宽窄巷模式:政府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市场化运作。

定向招商(特色小吃+文化商业+公共服务)。

借鉴“天地”模式:综合开发建设,以地产获取资金平衡。(作者系原市城管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