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师节特刊

以人为本育桃李 立德树人馨满园

——访吕梁二中校长杨博

温和谦逊的外表,处事低调的风格,一丝不苟的作风,这是吕梁高级实验中学校长杨博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湖北浠水,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再到山西吕梁,杨博一次又一次放弃舒适的家乡教育生活。跨越千里,深耕贫困山区教育一线,他静心施教,精心育人,日以继夜,潜心钻研,探索学校管理之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忠诚与担当。

大山深处播种“希望之花”

2016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之际,杨博被派驻到华中师范大学牟定附属中学(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担任校长。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位于云南省中北部,分布居住着汉、彝、苗等31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也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云南省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在牟定,老百姓以前是这样看待这所全县唯一一所高中的教育:“榜上有名和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州上或其他名校去读高中去了,来牟定一中读的,要么是贫困生,要么是学困生,要么是特殊学生,再怎么样,牟定的教育就这点水平。”据统计,当时牟定县留守、单亲、孤儿、残疾、特殊疾病等特殊群体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占比39.8%。如何抓好全县唯一一所中学,让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在牟定县生根发芽?杨博秉承“以人为本,育德育才”的办学理念和“以德立身,志存高远”的校训,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科学管理为抓手”的工作思路,践行“志向高远,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着力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

合作办学以来,杨博竭心尽力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推行人文管理、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对落聘的人员实行转岗、跟班学习;进一步规范学校各处室、年级部、教研(备课)组、班主任工作职责;完善教职工岗位职责、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办法,绩效工资方案、业绩考核及奖励办法等制度;扭转了教风,调动了教职员工积极性,使得人人皆有使命感、危机感、饥饿感,教师们都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

合作办学三年来,华中师大牟定附中新改造的校园焕然一新,校园内书声琅琅。校训石上,醒目地刻着“以德立身,志存高远”8字校训,儒家学术的思想已在学校潜默移化地发酵、蔓延,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效益日益彰显。

时间如白驹过隙,2018年9月,牟定退出贫困县序列,转眼间杨博任期将满。面对牟定县委、县政府班子的真诚挽留和牟定一中全体师生期待的目光,做通了家人劝他去南方发展的思想工作后,杨博决定:脱贫不脱帮扶,留下来再干两年!与牟定人民一同告别贫困,进入小康!如今,牟定一中已经从云南省二级高完中晋升为一级高完中。

在杨博看来,教育是一项“慢”事业,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考验。“扶贫先扶智,教育事业是国家的千秋大计,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是不会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杨博说。

为了让牟定的孩子足不出县就能够上“名校”,杨博在中青年教师队伍中积极培养干部人选,让华中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永远浇灌在牟定贫瘠土地上,奠定脱贫发展的坚实基础,开启贫困县教育发展事业新篇章。“再贫困的家庭,只要还留有一颗读书的种子,就大有希望;再荒寒的地方,只要还能听到琅琅书声,就充满阳光。我们培养老师,培养干部,让他们成为‘新火种’,无论我在哪,牟定的孩子们永远不会因为没有好学校上而颠沛流离。”杨博说到,更做到了。

从贫困山区到革命老区

2021年8月11日,杨博受聘成为吕梁二中校长。

记者不禁问道,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又来到吕梁革命老区,华中师范大学的合作办学点有很多,为何不选一个条件更好一些的地方?

杨博坦言:“湖北人民养育了我,华中师范大学培养了我,黄冈教育成就了我,吕梁教育有需要,我当义不容辞。”

到吕梁的第一天,杨博就去到校园“探班”。摆在杨博面前的,是一所积弊已久的“乱校”:学校的硬件设施破败不堪,校园内垃圾随处可见,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太太;教师在漏水的办公室里办公,教师电子备课室电脑大部分坏了不能使用;学生宿舍床铺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学生食堂脏乱,伙食差。不少师生反映,吃不好,睡不安稳,寒了心。

教学秩序更是一片混乱,全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外借读。而留下的学生中,上课时间,班里10多个学生趴着睡觉,个别老师不研究学情,不认真备课,上课照本宣科,课堂低效,学生意见大。放学后,学生公然在操场早恋、打架,在寝室内抽烟、玩手机、斗地主……

“老师没了积极性,师生自我认同度低,社会认可度低。”这是吕梁高级实验中学直面的问题。“生源差、学风散,师资弱,这怎么行!”这位看起来谦逊的校长,用一场雷厉风行的教学变革展现了他铁腕的一面:深挖校园文化,强化师德师风;打破行政职级制,实行聘用上岗;制定出台“17个教学习惯、13个教研习惯、11个学习习惯、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惩戒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重塑课堂;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用学校教育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家庭教育;通过“一月一主题一周一侧面、一天一个教育点”的德育课程激发学生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

开学伊始,在军训汇演暨开学典礼上,杨博当即立下了军令状:学校条件艰苦,操场破旧,饭菜质量不好,寝室里床铺老旧,热水设备不够,教学楼桌椅破旧,墙壁破烂,校园环境卫生脏乱差,道路破烂,睡觉、学习纪律不好,管理不到位,大家有怨气、有怨言,我能理解。这个责任我扛了!同学们,让你们受委屈了,对不起!请同学们给我们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做,我们首先把纪律、卫生抓起来,把操场修好,把食堂抓好,把热水供上!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加大管理力度,尽量为大家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锻炼的环境。

同时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整理内务,认真扫地、冲厕所,做好生活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乱扔纸屑、饮料瓶;还要刻苦学习,做到入室即静,入室即学,进入教室,就迅速安静下来,抓紧时间学习。基础差点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进步;爱拼才会赢,培养学习的11个好习惯,做最好的自己!

杨博通过与各年级教师进行谈心谈话,问题征集,初步掌握了学校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师期望,整理汇总出“制约学校发展若干问题”和“学校发展急需解决的十大问题”,随后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阐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管理团队建设方面,打破从前的行政职级制度。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学校发展中心、党务工作中心“五大机构”,通过双向选择选聘了5名中心主任和6位年级学部部长。中层正职公示到期后按程序分别选聘副职、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服务岗。学校实行校长分工制,制定岗位目标和责任,建立了以发展中心为主线、年级学部为主体、班级为主阵地的创新管理模式。

教师队伍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任课教师的选聘中,按程序对多年未在高中任教的老师进行了笔试、面试择优选聘任课教师。按流程临时招聘了6名教师来补充因结构性缺编导致的部分科目教师空缺。并以创建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分别召开各年级教师会议。着眼于教学、科研、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年级的具体管理措施,对教师提出了17个教学习惯和11个教研习惯的要求。

此外,还针对教职工的用餐,办学条件落后、办学环境混乱、教学条件简陋,学校离城区较远,教师出行难及教师子女接送问题,历史遗留人事问题、教师职称待遇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一案一策,逐个击破。

为了给家长吃下“定心丸”,让家长扭转“送进电中孩子就没有希望”的思想观念,杨博利用空闲时间对近两年来的在校和转出借读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做了一个统计,用数据、用事实向家长证明:我们的学校同样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希望家长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孩子,做好家校共育。

上任不到一个月来,杨博大刀阔斧的改革非但没有受到阻碍,反而得到广大师生的“疯狂”点赞:“杨校长是我们的一面旗,他有理想、有胆识、有抱负,他钟情教育事业,视同事和学生如亲人,他决策能力强,作风过硬,执行力强,他为人正直、热情、忠纯……”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用心架桥,做出精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特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吕梁二中”,是杨博的奋斗目标。同样,杨博也给自己设立了短期目标:要通过抓规范、促提升, 以查促教,以检促优,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奠定基础。